有一天,朱元璋穿着便衣进了一家小酒店。他看靠犄角上坐着个年轻人,一身读书人的打扮,旁边还有个空座儿。朱元璋就挤了过去,坐在了书生对 面,又叫来了酒菜,就跟这个书生一边喝一边聊。朱元璋问他:“你是什么 地方人呐?”书生回答说:“重庆人。”朱元璋眼珠一转,想了个上联,就对书生说:“我有个上联,你能对个下联吗?我这个上联是——
千里为重[chóng],重山重水重庆府;”——
朱元璋的上联想得挺巧妙,前半句“千里为重”,把“千”和“里”两个字上下摞[luò]到一块,不正好是一个“重”字吗?这就叫“千里为重”。后 半句,说的正是书生的家乡。“重”[chóng]有“多”的意思,四川重庆多山 多水,这就叫“重山重水重庆府。”
再说这个书生,眼瞅着朱元璋,心里就嘀咕开了:对面这位客人虽说穿着一身老百姓的衣服,可他说话、举动却有点不一般。书生又听说过,皇上 常派人在下边转,变着法儿整治人。这个书生就多了个心眼儿,不管这位是 干什么的,捡好听的说!他想了想,就对了这么一个下联:
“一人成大,()()()()()()()。”
朱元璋听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可表面还装得跟没事人似的,又喝了
两口酒就走了。不一会儿,就从门外闯进一伙儿差役,上来对书生说:“别喝了,跟我们走。”满屋的顾客一看这阵势,全溜了。书生心里也“怦怦” 乱跳,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这伙人是朱元璋派来的,要在皇宫里见见这 位书生。
朱元璋见到了书生,笑呵呵地夸奖了他半天,还让人拿出好些钱赏给他。
对联故事一则: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
据说当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甚是惊愕不解,遂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只见上面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这是什么对联?”众人看了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你们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回答道:“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这怎么能对得起来呢?”文人听后,“哧”的一声笑了起来。众人不解,再仔细一回味,不禁拍手叫绝:“真是一副绝妙的对联啊!”
读者朋友们,你能解开这副对联的“玄妙”吗?
苏小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人,许多无法确定真实性的故事都与她有关。这个母女巧联诉衷情的故事就又安在了她的名下。
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子,她在婚姻问题上很有主见。不论是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还是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最终她自作主张嫁给了一个家境不好却十分有才的穷秀才。
女儿出嫁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担心闺女在夫家遭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想起女儿,担心他们住的那两间房子是否会漏雨,就带上丫环,撑上雨伞,冒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的小院,她便听到女儿与丈夫的念书声。苏小妹进屋之前,有心打量了一下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那窗子已经年久失修朽坏了,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茂密的枝叶遮住了大半个窗户。苏小妹走进窗台,室内的读书声就骤然停止了,只见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搀着母亲进了屋。苏小妹坐定后,环顾四周,只见室内摆设虽然简陋却井井有条,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转念一想,“母亲这不是出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于是马上改了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用意,她有意在上联中用了“红花”、“防风”两个中药名,女儿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相对,而且顺带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由此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不少。
片刻后,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的原因。苏小妹说:“倒没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跟你对对子来的。”说完,她又出了一个上联:
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女儿听出母亲是因为放心不下自己才来的,并在上联中串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有些困难,就故意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拖延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想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儿在下联中也用到三个词牌名。苏小妹见女儿虽然生活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就给女儿留下一些钱,放心地离去了。
以下哪句适合填在横线上呢?
南宋初年,金朝皇帝派兀朮[wùzhú] 做元帅,率领大军侵犯宋朝。金兵一路上烧杀抢掠,十分凶恶野蛮。
这一天,金兵攻到了江西的溧阳城下[溧lì],守城的宋朝将官贪生怕 死,就开城门投降了敌人。金兵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溧阳城。
金兵抓住了县令杨邦乂[yì],把他带到了兀朮面前。兀朮对杨邦乂软 硬兼施,封官许愿,劝他投降。杨邦乂大义凛然,张口大骂,然后咬破手指, 用鲜血在衣袍上写下了十个血字:
宁作赵氏鬼;()()()()()!
兀朮杀死了杨邦乂,而杨邦乂和他的这副名联却名扬千古。杨邦乂用血写成的对联,还是现存的最早的“言志联”。
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包公一听死了人。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上联,不准进洞房。”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上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想着想着,包公禁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个上联正是“……”。对联想出来了,破案的办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张榜,上写欲在本地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条件是:能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上联来。
榜贴出不久,一个书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来见包公,说:“本书生看过榜后,欲随大人进京,还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说;“你对出那副对联了吗?”书生假装思索了一下,说:“上联应是‘……’,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惊堂木一拍:“还不快给我拿下!”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书生正做着官梦,不想被当场拿住,吓得连喊冤枉。包公厉声说:“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间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岂能饶你!左右,掌刑!”书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高呼:“小人愿招!”
原来,那日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后,几个同学开他玩笑,说他放着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却到学堂来守夜,新郎便将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书生乘机潜往新郎家去答对联,新娘子不辨真假,竟与他同入洞房,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
包公当堂叫书生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姓徐的老人,让他将押在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一场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你知道上联应是什么吗?
对联故事:一次,唐伯虎正在田埂上观赏风光,忽然一位老农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走来 ,因为田埂太窄,必须有人让路,才能通过。这时老农开口说 :“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得上,我让路;对不上,你让路 。”唐伯虎欣然答应了。老农指着担子说:
一担重泥拦子路
唐伯虎一听,愣了好久,对不上来,只好脱鞋下水让路。原来,这是个“隐字对” ,“重泥”隐“ 仲尼”,就是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意思是说,老师难住了学生。过了几年 ,有一次,唐伯虎外出访友,遇见一个官老爷坐船观景后,在夕阳残照中,纤夫们摇着船说说笑笑地往回走。唐伯虎看到这个景象,才想到了下联。你知道下联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