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朱元璋定下的國都。南京城的東邊有一座鐘山,也叫紫金山,是挺有名的一座山。
朱元璋找了不少讀書人寫詩讚美鐘山,其實,這是朱元璋想讓這幫人說些好聽的,誇誇自個兒。這麼著,就有些愛溜須拍馬的人,想借寫詩的機會 吹吹朱元璋,要是皇上一高興,自己不就能撈上一官半職嗎?
這一天,有個叫鄧伯言的要見皇上獻詩。朱元璋就叫人把他請進了大殿,讓他當場寫一首《鐘山》詩。鄧伯言裝模作樣的想了一會兒,就把預先想好 的詩寫上了,交給了皇上。詩里的聯句(這些聯句,也常作對聯用)是這麼 寫的:
鰲足立四極;()()()()()。
朱元璋看了這兩句,美得不得了,一個勁兒的念。後來光念覺得不過癮[yǐn],就一邊念一邊用手拍打著桌子,念的聲兒越來越高,桌子也「啪啪」 的越拍越響。就在朱元璋挺得意的當頭兒,壞了,下邊那位詩人「咕咚」一聲躺在地上,背過氣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吶?
原來,朱元璋在上邊正得意,可鄧伯言誤會了。他看皇上念著自己的詩,忽然使勁地拍起了桌子,以為寫的詩得罪了皇上,皇上要大發脾氣了,那自己的小命還保得住嗎?想到這兒,鄧伯言臉發綠,眼發直,兩腿「得得得」 的哆嗦開了。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裡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 「()()()()()()()」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請問李調元對的下聯是什麼?
清代的周漁璜,是貴州青岩人,非常有學問,是當時人們公認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開時節,周漁璜到十佛寺遊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聽到隔壁房間傳來微弱的說話聲,仔細一聽,原來是有人在反反覆復誦讀一句上聯:「萬瓦千磚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漁璜來了興趣,便起身去問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麼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黃的書生,前幾天來本寺遊覽時想出了這樣一句上聯,但卻百思不得下聯,幾天過去了,他廢寢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漁璜問:「難道就沒有人能幫助他對出下聯嗎?」
僧人答道:「這個上聯中有四個數字:萬、千、百、十,並且這四個數字是10倍遞減,要對出下聯難度很大,有好多人試過,但是目前還沒有人能對得出。」
從僧人那裡回來后,周漁璜想了很久,也沒能想出下聯。
第二天,周漁璜帶著遺憾的心情乘船離開十佛寺,途中經過一座橋,橋上刻著「八仙橋」三個字,此情此景,讓他心中豁然開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轉船頭,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黃書生雖已幾日卧床不起,卻仍在有氣無力、斷斷續續地念叨著那句上聯:「萬瓦——千磚——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漁璜站在門外大聲而有韻地應對,你知道他是怎麼對的嗎?
有一天,朱元璋穿著便衣進了一家小酒店。他看靠犄角上坐著個年輕人,一身讀書人的打扮,旁邊還有個空座兒。朱元璋就擠了過去,坐在了書生對 面,又叫來了酒菜,就跟這個書生一邊喝一邊聊。朱元璋問他:「你是什麼 地方人吶?」書生回答說:「重慶人。」朱元璋眼珠一轉,想了個上聯,就對書生說:「我有個上聯,你能對個下聯嗎?我這個上聯是——
千里為重[chóng],重山重水重慶府;」——
朱元璋的上聯想得挺巧妙,前半句「千里為重」,把「千」和「里」兩個字上下摞[luò]到一塊,不正好是一個「重」字嗎?這就叫「千里為重」。后 半句,說的正是書生的家鄉。「重」[chóng]有「多」的意思,四川重慶多山 多水,這就叫「重山重水重慶府。」
再說這個書生,眼瞅著朱元璋,心裡就嘀咕開了:對面這位客人雖說穿著一身老百姓的衣服,可他說話、舉動卻有點不一般。書生又聽說過,皇上 常派人在下邊轉,變著法兒整治人。這個書生就多了個心眼兒,不管這位是 幹什麼的,撿好聽的說!他想了想,就對了這麼一個下聯:
「一人成大,()()()()()()()。」
朱元璋聽了,心裡別提多痛快了,可表面還裝得跟沒事人似的,又喝了
兩口酒就走了。不一會兒,就從門外闖進一夥兒差役,上來對書生說:「別喝了,跟我們走。」滿屋的顧客一看這陣勢,全溜了。書生心裡也「怦怦」 亂跳,不知出了什麼事。原來,這夥人是朱元璋派來的,要在皇宮裡見見這 位書生。
朱元璋見到了書生,笑呵呵地誇獎了他半天,還讓人拿出好些錢賞給他。
蘇小妹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人,許多無法確定真實性的故事都與她有關。這個母女巧聯訴衷情的故事就又安在了她的名下。
傳說蘇小妹的女兒是個很有志氣的女子,她在婚姻問題上很有主見。不論是父親的包辦、母親的「參謀」,還是媒婆的牽線搭撟都沒有起作用,最終她自作主張嫁給了一個家境不好卻十分有才的窮秀才。
女兒出嫁后,蘇小妹很不放心,擔心閨女在夫家遭罪。有一天,風雨交加,蘇小妹想起女兒,擔心他們住的那兩間房子是否會漏雨,就帶上丫環,撐上雨傘,冒著風雨到女兒家去了。一進女兒家的小院,她便聽到女兒與丈夫的念書聲。蘇小妹進屋之前,有心打量了一下兩間頂上半瓦半草的房子,那窗子已經年久失修朽壞了,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擺滿了海棠花,茂密的枝葉遮住了大半個窗戶。蘇小妹走進窗檯,室內的讀書聲就驟然停止了,只見女兒歡笑著衝出屋來,攙著母親進了屋。蘇小妹坐定后,環顧四周,只見室內擺設雖然簡陋卻井井有條,她指著擺滿窗檯的海棠問女兒:
半窗紅花為防風雨?
女兒剛要點頭說「是」,轉念一想,「母親這不是出了半副對聯叫我對嗎?」於是馬上改了口,說:
一陣乳香便知母來。
蘇小妹知道女兒明白了自己的用意,她有意在上聯中用了「紅花」、「防風」兩個中藥名,女兒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兩味中藥相對,而且順帶說明了剛才讀書驟停的原因,由此看來女兒出嫁后才學確是長進了不少。
片刻后,女兒端上茶來,一邊請母親飲用,一邊問母親冒雨而來的原因。蘇小妹說:「倒沒有什麼急事,就是為了跟你對對子來的。」說完,她又出了一個上聯:
高陽台上酷相思,為娘心念天仙子;
女兒聽出母親是因為放心不下自己才來的,並在上聯中串用了「高陽台」、「酷相思」、「天仙子」三個詞牌,對起來有些困難,就故意在母親懷中撒了一會兒嬌,拖延了一段時間后,下聯也想出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兒在下聯中也用到三個詞牌名。蘇小妹見女兒雖然生活清苦,但夫妻相親相愛,志同道合,就給女兒留下一些錢,放心地離去了。
以下哪句適合填在橫線上呢?
對聯故事一則:
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之後,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
據說當時四川有一位文人,聲言要去北京為袁世凱送輓聯。鄉人聽后,甚是驚愕不解,遂打開他撰寫好的對聯,只見上面寫著: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這、這是什麼對聯?」眾人看了不禁啞然失笑。文人故意問道:「你們笑什麼?」一位心直口快的小夥子回答道:「上聯『袁世凱』三個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這怎麼能對得起來呢?」文人聽后,「哧」的一聲笑了起來。眾人不解,再仔細一回味,不禁拍手叫絕:「真是一副絕妙的對聯啊!」
讀者朋友們,你能解開這副對聯的「玄妙」嗎?
南宋初年,金朝皇帝派兀朮[wùzhú] 做元帥,率領大軍侵犯宋朝。金兵一路上燒殺搶掠,十分兇惡野蠻。
這一天,金兵攻到了江西的溧陽城下[溧lì],守城的宋朝將官貪生怕 死,就開城門投降了敵人。金兵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溧陽城。
金兵抓住了縣令楊邦乂[yì],把他帶到了兀朮面前。兀朮對楊邦乂軟 硬兼施,封官許願,勸他投降。楊邦乂大義凜然,張口大罵,然後咬破手指, 用鮮血在衣袍上寫下了十個血字:
寧作趙氏鬼;()()()()()!
兀朮殺死了楊邦乂,而楊邦乂和他的這副名聯卻名揚千古。楊邦乂用血寫成的對聯,還是現存的最早的「言志聯」。
相傳包公帶著包興,微服私訪。這天,來到一個地方,看看天色已晚,決定找個人家投宿。
他們順街走著,見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門前石階上流淚。包公忙上前問:「請問老翁,何事傷心?」老人抬頭看了包公一眼,並不說話,只是流淚。包公不便多問,便提出想在這裡借宿。老人一聽,連連搖手:「不行,不行!實不相瞞,這裡前幾天才死了人。」包公一聽死了人。便問死者何人?何故而死?這一問不要緊,倒引出一段奇案來。
原來,這位老人姓徐,夫婦兩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婦為兒子娶了親。新娘子聰明賢慧,全家人都很滿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聽說丈夫正在攻讀迎考,便出了一個上聯考他。這是個連環對:「點燈登閣各攻書」。新娘子開玩笑地說:「對不上上聯,不準進洞房。」偏偏新郎書生氣太重,一時答不出,竟賭氣到學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發現丈夫愁眉不展,便問是何原因?新郎說;「我正為答不出你的對聯發愁呢!」新娘說:「你昨天夜裡不是對上了嗎?」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學堂里,並沒有回家,怎麼會答出對聯來呢?」新娘聽了這話大吃一驚,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鑽了空子失去貞操,悔恨交加,一氣之下,便上弔死了。
一見出了人命案子,衙門馬上來人,將新郎捉拿歸案。文弱書生抵不住糊塗官的嚴刑拷打,被逼供認,判了死刑,秋後問斬。老夫人徐氏聞訊,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個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慘。
包公聽老人講完了經過,心裡也很難過。是誰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對出這個對子來。
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裡。夜深了,他還在苦思著那個上聯,一個人在後院里踱了一會,索興叫包興搬來一張太師椅,倚在梧桐樹旁,對月而思。想著想著,包公禁不住笑出聲來。原來,這個上聯正是「……」。對聯想出來了,破案的辦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來到縣衙,叫人貼了張榜,上寫欲在本地挑選一些有才學的人,帶進京城做官。條件是:能對出「點燈登閣各攻書」的上聯來。
榜貼出不久,一個書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來見包公,說:「本書生看過榜后,欲隨大人進京,還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說;「你對出那副對聯了嗎?」書生假裝思索了一下,說:「上聯應是『……』,不知大人肯不肯帶學生進京?」包公嘿嘿一陣冷笑。「行,我帶你進京!」說罷,驚堂木一拍:「還不快給我拿下!」左右一擁而上,把書生捆綁起來。
書生正做著官夢,不想被當場拿住,嚇得連喊冤枉。包公厲聲說:「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間淫人妻子,害死兩條人命,豈能饒你!左右,掌刑!」書生一聽,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下,高呼:「小人願招!」
原來,那日新郎賭氣跑到學堂后,幾個同學開他玩笑,說他放著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卻到學堂來守夜,新郎便將考對聯的事說了。誰知,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那書生乘機潛往新郎家去答對聯,新娘子不辨真假,竟與他同入洞房,以致釀成了這場悲劇。
包公當堂叫書生划供,打入死牢,並叫來姓徐的老人,讓他將押在獄中的兒子領回家去。一場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你知道上聯應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