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把粉末撒在面板上。
當面板以一定頻率振動時,粉末會移動成圖案。
那麼,為什麼粉末會聚集在某些地方呢?
【心理學】
實驗者給128名孩子布置了包括讀書、做題、看圖說話等各種作業,實驗者讓孩子們陸續完成作業,在孩子們完成了其中一部分的時候叫停。過了幾個小時之後,實驗者讓孩子們回憶所完成的作業細節,請問有多少人能夠清晰記得尚未完成的作業?
(叫停的時候沒有孩子未做或者全部完成作業)
【心理學】
研究者讓助手用兩種不同的態度對待前來參與實驗的男性志願者,一種是激怒他們,另一種則是採取中性的態度對待志願者。然後再讓其中一半的志願者從事大運動量的鍛煉,而另一半被試不用鍛煉。稍加休息后,研究者給被試提供了一個電擊助手的機會。
請問哪一類志願者會用更高的電壓電擊助手?
【社會學】
研究者隨機挑選了一些旅客並分成兩組,實驗組是讓他們夾帶違禁品經過海關,如果能走私成功將獲得4000美元的獎金;另一組是對照組,沒有給出特別指示。
在海關的出口處,包括緝毒專家、海關緝私人員等在內的觀察者秘密記錄每個旅客的非言語溝通行為(如外表、姿勢、放鬆狀態、是否逃避海關人員的注視等情況)。
請問專家們能分辨出誰是走私者、誰是對照組嗎?
【社會學】
研究者讓男性被試看一篇名為「電視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及影響力」的論文,並告知該論文由一名女性大學生所寫(附有照片),被試要做的就是評定論文的質量(打分)。
論文所附的照片中有些很吸引人,有些不吸引人;論文質量也是有些好(清晰、文法準確、結構嚴謹),有些很糟糕(思路不清、語言僵硬)。
請問相較而言,以下哪個組的文章得分更低?
【社會學】
【改變態度之二】
在一項社會實驗中,研究者要求大學生志願者寫一篇文章,支持禁止有反社會傾向的人在校園發表言論。實際上正在州議會討論的這項法案糟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研究者將志願者分成了2組,兩組的報酬分別為0.5美元和2.5美元。研究者沒有提到被試有拒絕的權利,只是讓他們寫這樣一篇文章。
請問哪一組志願者對法案的態度會產生較大改變(從反對變成支持)?
【社會學】
研究者給女性受試者呈現了一段宣傳預防皮膚癌的廣告信息。
第一組受試者接到的是以獲利方式表達的信息,強調關心皮膚癌可能帶來的好處,例如強調發現的早,這些癌症大多都能夠治癒。
第二組受試者則接到以損失方式表達的信息,強調不關心皮膚癌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後果,比如除非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否則這些癌症大多無法治癒。
請問哪一組的宣傳方式會讓受試者更願意採取措施預防皮膚癌?
【心理學】
心理學家讓兩組被試處理兩個假想的事件,這兩個事件均描述一個小的民主國家遭到霸權主義的領國的威脅。不同的是——
在①組中提到類似慕尼黑事件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象徵(丘吉爾、有蓋卡車);
②組則提及與越戰有關的事物(當時的國務卿魯斯克、直升機、小艇),其他條件都一樣。
請問,哪一組被試會比較支持小國對抗領國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