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將不同的四盤訪問錄像帶,分別播放給四組被試者觀看,讓他們憑主觀感覺判分,以表示他們對被訪者的喜歡程度。錄像帶中的內容,都是訪問者和被訪者的面談,四盤錄像帶中的被訪者是同一人。只是在訪問者事先介紹以及訪問過程各不相同。
第一盤錄像帶的內容是訪問者在介紹被訪者時,把他描述為一個能力傑出的大學生。在訪問過程中表現突出,給人的印象是完美無缺。
第二盤錄像帶的內容和第一盤大致相同,唯一一點不同是在訪問過程中加了一個小插曲:被訪者表現有點緊張,不小心將一杯咖啡打翻,弄髒了一身新衣服,造成尷尬的場面。
第三盤:訪問者將被訪者描述為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在訪問過程中表現平平。
第四盤:錄像帶的內容和第三盤大致相同,只是也有第二盤中打翻咖啡的小插曲。
被試者最喜歡的是哪一盤中的被訪者?
【社會學】
研究者讓男性大學生在實驗室中填寫一份調查問卷,幾分鐘後有煙霧透過氣孔進入房間,在4分鐘內煙會越來越多,使被試看東西、呼吸變得困難。請問出現以下哪種情景時,學生更願意向研究者報告情況?(實驗助手都不會起來查看情況)
【心理學】
心理學家達頓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找來了一批年輕男性作為被試,然後實驗者把被試隨機分成兩批,所有的被試都需要在實驗中走過一座橋。其中一批男性所走的橋是安全的,沒有危險性,不會讓他們產生恐懼的情緒。另一批男性所走的橋充滿了危險,會使他們出現恐懼的情緒。 在橋的盡頭會有一位美女在等待著他們,美女會讓他們填一份調查表,填完后,被試會得到女大學生的聯繫電話。女大學生告訴被試,如果想了解更多情況可以打電話聯繫她。當然這只是借口而已,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給被試製造接觸美麗異性的機會。
最後,走危險橋與走安全橋的男生,哪一組給美女打電話的人更多?
【社會學】
實驗者在一次選舉之前將一個城市的居民劃分為三部分進行了實驗。實驗者準備了兩種不同內容的宣言:
①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生動描寫了這個黨如果選舉失敗將會產生怎樣的悲慘後果;
②用理性思辨的方式來說明該黨失敗後會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實驗者在同一時間將兩則宣言發出,剩下的1/3居民什麼宣言都沒得到。)
請問哪一部分居民會投出更多的贊成票?
【物理】
把粉末撒在面板上。
當面板以一定頻率振動時,粉末會移動成圖案。
那麼,為什麼粉末會聚集在某些地方呢?
【社會學】
研究者隨機挑選了一些旅客並分成兩組,實驗組是讓他們夾帶違禁品經過海關,如果能走私成功將獲得4000美元的獎金;另一組是對照組,沒有給出特別指示。
在海關的出口處,包括緝毒專家、海關緝私人員等在內的觀察者秘密記錄每個旅客的非言語溝通行為(如外表、姿勢、放鬆狀態、是否逃避海關人員的注視等情況)。
請問專家們能分辨出誰是走私者、誰是對照組嗎?
【心理學】
實驗者給128名孩子布置了包括讀書、做題、看圖說話等各種作業,實驗者讓孩子們陸續完成作業,在孩子們完成了其中一部分的時候叫停。過了幾個小時之後,實驗者讓孩子們回憶所完成的作業細節,請問有多少人能夠清晰記得尚未完成的作業?
(叫停的時候沒有孩子未做或者全部完成作業)
【心理學】
研究者讓助手用兩種不同的態度對待前來參與實驗的男性志願者,一種是激怒他們,另一種則是採取中性的態度對待志願者。然後再讓其中一半的志願者從事大運動量的鍛煉,而另一半被試不用鍛煉。稍加休息后,研究者給被試提供了一個電擊助手的機會。
請問哪一類志願者會用更高的電壓電擊助手?
【社會學】
【改變態度之二】
在一項社會實驗中,研究者要求大學生志願者寫一篇文章,支持禁止有反社會傾向的人在校園發表言論。實際上正在州議會討論的這項法案糟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研究者將志願者分成了2組,兩組的報酬分別為0.5美元和2.5美元。研究者沒有提到被試有拒絕的權利,只是讓他們寫這樣一篇文章。
請問哪一組志願者對法案的態度會產生較大改變(從反對變成支持)?
【社會學】
研究者讓男性被試看一篇名為「電視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及影響力」的論文,並告知該論文由一名女性大學生所寫(附有照片),被試要做的就是評定論文的質量(打分)。
論文所附的照片中有些很吸引人,有些不吸引人;論文質量也是有些好(清晰、文法準確、結構嚴謹),有些很糟糕(思路不清、語言僵硬)。
請問相較而言,以下哪個組的文章得分更低?
【社會學】
研究者給女性受試者呈現了一段宣傳預防皮膚癌的廣告信息。
第一組受試者接到的是以獲利方式表達的信息,強調關心皮膚癌可能帶來的好處,例如強調發現的早,這些癌症大多都能夠治癒。
第二組受試者則接到以損失方式表達的信息,強調不關心皮膚癌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後果,比如除非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否則這些癌症大多無法治癒。
請問哪一組的宣傳方式會讓受試者更願意採取措施預防皮膚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