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攻四川,此时割据四川的是明升的明夏政权。现已知明军必会沿水路逆流而上攻重庆,而陆上进攻方向却不明确。有阶文二州(甘肃),汉中(陕西),遵义(贵州)三个方向。如果熟知这一段历史的你穿越到那时并成为明升的首席谋臣,将决定重点防守哪里?
【东西晋南北朝历史决策题】
终于逃出来了,呼--
不知道为什么,父亲总是不许我出门,还不许我同别人说话。
一定是因为我每次出去道路都会被行人堵塞。
谁让我是四羊驾车的“玉人”啊。
父亲也太过分了吧,我才二十七岁,想让我一辈子呆在房里么....
可能祖父才过分吧,为什么要杀邓艾将军呢,邓将军是个忠臣啊.....
还是去城里看看吧。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围过来了呢,
越来越多了啊。
.......
呃,请不要过来......
......
(请问:“我”后来怎样了?)
【经济学】
假定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罕见疾病的爆发做准备,预计这种疾病会使600人死亡。现在有4种方案:
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
C方案会使400人死亡,而D方案有1/3 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A、B两方案中人们更愿意选择哪种方案?
C、D两方案中人们更愿意选择哪种方案?
【社会学】
研究者给女性受试者呈现了一段宣传预防皮肤癌的广告信息。
第一组受试者接到的是以获利方式表达的信息,强调关心皮肤癌可能带来的好处,例如强调发现的早,这些癌症大多都能够治愈。
第二组受试者则接到以损失方式表达的信息,强调不关心皮肤癌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后果,比如除非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否则这些癌症大多无法治愈。
请问哪一组的宣传方式会让受试者更愿意去检查是否患有皮肤癌?
【生活经验】
夏洛特想买一个最好的塑料水瓶。要的是耐高温,可重复使用,也可以装热水。但市场上摆卖了各式各样的塑料水瓶,不知该选哪个,只发现不同的塑料瓶底部出现不同的三角形标志。(如图)。请问,她该买哪个?
【心理学】
学生们被研究者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并且他们怀疑评价的不同跟老师学生之间接触的多少有关系(但这其实是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被分为了两组,分别观看了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其中,第一组学生看到的是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的是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
在学生们看完视频之后,他们需要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打分。请问两组学生给出的分数会有很大差异吗?
【心理学】
研究者要求女性参与者从两张异性的照片中挑选出一张自己喜欢的,并说出理由。之后研究者向她展示第二组照片,其中的异性面孔与第一轮相同,不同的是:
①一张是有一名微笑的女子看着其中一名男子;
②另一张是女子对男子做出厌恶的表情。
两轮之后,女性更容易产生好感的是:
【生活经验】
一个聪明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聪明人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聪明人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聪明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聪明人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我自己!”
聪明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聪明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心理学】
【紧张的演讲之一】
研究者以40名大学学生为实验被试,两人一组做实验。由研究者给出一个话题,诸如“今天最好和最坏的事情”之类,让台上的学生讲3分钟,然后两人交换,另一个学生就不同话题演讲3分钟。然后他们各自对自己和他人的紧张程度打分。
请问,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和搭档相比,谁表现得更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