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位商贾,常年在外做生意。 一年除夕,商贾回家与家人团聚。他想考考三个儿子的学问和才智,便唤他们围火而坐,叫老伴托出一盘瓜子,然后命每个儿子赋诗文一句,要求句中有人,有事, 有数,并按句中数字酬赏瓜子。 长子抢先吟道:“甘罗十二为丞相。”父亲点点头,要老伴数十二粒瓜子给儿子。 次子脱口而出:“太公八十遇文王!”商贾微微一笑,又叫老伴数八十粒瓜子给次子。 幼子天资聪慧,多读古书,他眼珠转了转,转身将全盘瓜子捧入怀中,然后高声吟哦一句。 商贾一听,高兴地说:“一个比一个强。好,好!” 你知道幼子吟哦了一句什么?
【古代 名人】
杨慎是明朝正德年间的状元,他才思敏捷,除精通四书五经外,对俚曲谜语也很有研究,而妻子黄娥也是一位知书达礼,能诗善曲的女文学家。
杨慎在仕途上很不顺意,正德皇帝死后,嘉靖皇帝即位,杨慎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当时,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常以文字兴狱。
杨慎一去多年,黄娥日夜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想捎信问候,然而又怕遭来横祸。只得托人捎给丈夫一方白丝绢,将万语千言寄托在上。
杨慎接到妻子托人捎来的白丝绢,心中感慨万分。可是,打开一看,一个字影儿也没有,他翻来覆去地看了许久,终于猜出妻子的无限情意。妻子黄娥制作的这则空白谜面,杨慎用一首诗写出了谜底。
杨慎在《素帕》一诗中写道:
不写情词不写诗,
一方素帕寄相思,
郎君着意翻复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
你能猜出是什么意思吗?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请文朋诗友,他总是不请自来。 一天,江西才子黄庭坚专程来到杭州拜望自己的老师。苏东坡见到了门生,十分高兴,邀他同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还带了梨园弟子和琴师鼓手。游船离岸, 苏学士捋须笑 曰:“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来白吃一顿,今天他捞不到半点油水了吧,哈哈!”谁知话音刚落,躲在船仓底下的佛印双手一推,爬了出来,嬉笑曰:“我这不帮你陪 客来了?”苏东坡师徒二人面面相觑,不禁笑了起来。三人在画航中喝了一会儿,开始点戏。 生性诙谐的苏东坡捋须一笑:“我先来点!”于是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一个“刽”字。黄庭坚接过老师的笔写了“乔木”二字。佛印放下筷子,又点了一折,但也未直言,只写了“满江红”三字。 你知道三人各点的是什么戏吗?
有位胖大嫂,爱听人的奉承话,谁不夸上她几句,向她要水喝也难。一天,有位走村串户的零货担商贩,打村里过,天热口渴,向胖大嫂讨碗水。突然想起她是一位爱听好话的人,于是转口说到:"大嫂像个十七、十八、二十五,犹如坛中水豆腐,三月的萝卜有水色,叶里梅花真看得。"胖大嫂怎知话中音,以为在百般赞她的年轻、貌美,喜得心花怒放。又是泡茶,又是递烟。"兄弟兄弟"的叫个不停,还给煎了二个荷包蛋。请你想想,商贩是怎样讽刺胖大嫂的?
方老师有个女儿叫小玲,天真活泼,遇事好问个为什么?方老师对她也注意因势利导,遇到小玲提问题时,总是不忙于回答,而是启 发她自己去独立思考,还经常出谜题给小玲猜。 一天,方老师把一本小说《木木》交给小玲,叫她去还给图书馆,然后再借一本杂志回来。小玲接过书问:“爸爸,借什么杂志?”方老师说:“杂志名称就在这本书上面,你自己猜。”小玲这才明白,原来爸爸又出谜语考我了。只见她大眼睛盯着手里这本书,骨碌碌一转,噢!知道了。不一会,小玲高高兴兴地将杂志带回家 交给方老师。方老师满意地点头微笑。 第二天,小玲刚起床就对方老师说:“爸爸,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们中队要搞一个庆祝活动,每个同学都要带两样玩具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您今天替 我买两件玩具,玩具的名称就写在这纸上。”方老师拿起一看,纸上写的是一个“森”字,马上笑着说:“你也想考考爸爸是吗?”晚上,方老师带回来两样玩具, 小玲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 亲爱的读者,请你想一想,方老师要小玲借的是什么杂志?小玲要方老师买的是哪两样玩具?
【古代 名人】
唐代诗圣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艰难,50多岁时,携妻儿全家到了沙头镇。
他刚到沙头镇时,没有生活来源,虽有弟弟杜观及朋友们的接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非长久之计。于是,在众人的帮助下,他开了个百草堂中药铺,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有的穷人实在无钱付药费的,还免费赠送。当地百姓对此赞不绝口,都到这儿来买药。药铺门庭若市,生意兴拢这样一来,百草堂就得罪了另外几家药铺的主人。他们买通了当地县令,想砸杜甫的百草堂药铺。
有一天,天阴沉沉的,下起了小雨,百草堂药铺里顾客不多。这时,只听门咣当一响,进来一位书吏。只见他横眉立目,旁若无人,将手中的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县令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若缺一味配不齐,你们休想再在此卖药!”药铺的伙计赶快拿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只见上面开的四味药是:“行运早,行运迟,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忙赔笑问道:“你老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都没见过?……”书吏不等他把话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中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县令大人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伙计们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诉杜甫。
杜甫一听就知道这是来故意刁难的,拿过药单一看,便冷冷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真是不自量力!随手取了四味药,走了出来。见了书吏,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县令大人有何见教?”书吏并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们县令大人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哦,原来是这样,”杜甫不慌不忙地说:“县令大人需要的药,我们药铺应有尽有。”说着,杜甫拿出四味药:
请问是哪四位药?
【古代】
明朝万历末年,皇上昏庸无道,苛捐杂税很多,老百姓怨声载道。遇上灾年,官府不但不开仓放粮,贩济百姓,却依旧征收钱粮,逼得黎民百姓倾家荡产,走投无路。
一年夏天,河北高邑城北的泥河又发大水,淹了十来个村庄。可是,按当时朝廷的规矩,捐税一点也不能少交,这可苦了当地的老百姓。当时,赵南星因在朝里得罪了权臣,被罢免在家,乡亲们知道赵南星好替百姓做主,胸中又有稻略,于是纷纷来向他诉苦,让他想想办法,赵南星问过受灾的情况之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众百姓说:“各位乡亲父老,放心吧!”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道奏章,托人捎到朝里,只见上面写着两句话:
水从岗头过,淹了五百村。
漂走一万家,还望开皇恩。
皇上一看,大吃一惊,心想,好大的水呀!都从岗头上漫过去了,可见水势汹猛。那么淹了五百个村子,漂走了一万家自然不会假,灾情着实严重。于是,皇上就下了一道圣旨,免去了高邑县全年的捐税钱粮。
谁知没过多久,朝中有个奸臣向皇上告了一状,说:“小小高邑县。总共才有一百来个村庄,哪来的五百个村庄被淹,一万户漂走呢?分明是谎报灾情,逃避捐税。这一定是赵南星的鬼点子。”
皇上一听,勃然大怒,又下了一道圣旨,要把赵南星拿到京里,问他个欺君之罪。乡亲们闻讯后,都替赵南星捏了一把汗,赵南星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地去了京城。
赵南星面见圣上,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臣所奏句句属实,并无‘欺君之罪’。您可以派人去查!”
皇上知道赵南星这又是在玩弄鬼把戏,便派人去了高邑县,天下真有这样的巧事,派出的人回官票报皇上,赵南星所言千真万确。皇上只好赦他无罪,至于对高邑县的捐税,皇上既已下令免除,金口玉言怎可悔改,只好照办了。
你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