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聰明的老頭,名叫張古老。他有三個兒子,都生得獃頭獃腦。娶進來三個媳婦,也都心眼不大靈活。一天,老頭兒把三個媳婦叫到眼前,說:「你們好久 沒有回娘家了,今天就讓你們回去看看。」 三個兒媳婦一聽,歡喜得不得了,忙問公公讓她們住多久。張古老說:「大媳婦住三、五天,二媳婦住七、八天、三媳婦住十五天。三個人要同去同回。」 三個媳婦想也沒想,便答應了。張古老又說:「回來時,你們要帶點東西孝敬我。」於是,張古老讓大媳婦帶「骨頭包肉」,二兒媳婦帶「紙包火」;三兒媳婦帶 「河裡的柳葉漚不爛。」 三個兒媳婦滿口答應,一起動身回娘家了。當她們走到三岔路口,要分手時,才記起公公的話。大媳婦說「公公讓咱們住的日子不一樣,同去容易,同回怎麼做得到呢!」 二媳婦說:「還有禮物呢,咱們見都沒見過,到哪兒去找啊?」 這可怎麼辦呢?三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坐在路邊哭起來。
正巧一個姑娘從這兒路過。她看到她們在哭,便問道:「三位大嫂,你們為何哭得這樣傷心?」 三個人忙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小姑娘。小姑娘笑著說:「這很容易,你們只要照我說的就行。」 聽了小姑娘的話,她們三人一想,果然不錯。便謝了姑娘,歡歡喜喜地分了手,各自回家。後來,這三個媳婦一起回到婆家,見著公公,把禮物交給了他,張古老真的大吃一驚,因為她們帶回的禮物,一點也沒有錯。
你知道這三個媳婦回娘家該住多少天?帶什麼禮物送給公公?
宋徽宗趙佶,本酷嗜繪畫,善工花鳥。有位時廣為搜集歷代名人書畫墨寶,並親自掌管宣和畫院,經常考察宮廷畫師的藝術技巧。
一日,趙佶踏春而歸,雅興正 濃,便以「踏花歸來馬蹄香」為題,在御花園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畫考。由於花之「香」氣難用形象表現於畫面,許多畫師雖有丹青妙手之譽卻面面相觀,無從下 筆。獨有一青年畫師奇思勃發,欣然命筆。
宋徽宗俯身細覽,撫掌大千贊:「妙!妙!妙!」接著評道,「此畫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無形的花'香 ',有形地躍然於紙上,令人感到香氣撲鼻!」
眾畫師一聽,莫不驚服,皆自愧不知。結果,這幅筆精墨妙,構思奇巧的丹青妙作被選進內宮清裱鑲掛。
你知道那年輕畫師畫的是什麼?
從前有位商賈,常年在外做生意。 一年除夕,商賈回家與家人團聚。他想考考三個兒子的學問和才智,便喚他們圍火而坐,叫老伴托出一盤瓜子,然後命每個兒子賦詩文一句,要求句中有人,有事, 有數,並按句中數字酬賞瓜子。 長子搶先吟道:「甘羅十二為丞相。」父親點點頭,要老伴數十二粒瓜子給兒子。 次子脫口而出:「太公八十遇文王!」商賈微微一笑,又叫老伴數八十粒瓜子給次子。 幼子天資聰慧,多讀古書,他眼珠轉了轉,轉身將全盤瓜子捧入懷中,然後高聲吟哦一句。 商賈一聽,高興地說:「一個比一個強。好,好!」 你知道幼子吟哦了一句什麼?
【古代 名人】
楊慎是明朝正德年間的狀元,他才思敏捷,除精通四書五經外,對俚曲謎語也很有研究,而妻子黃娥也是一位知書達禮,能詩善曲的女文學家。
楊慎在仕途上很不順意,正德皇帝死後,嘉靖皇帝即位,楊慎被貶謫至雲南永昌。當時,朝廷腐敗,奸臣當道,常以文字興獄。
楊慎一去多年,黃娥日夜思念遠在邊關的丈夫,想捎信問候,然而又怕遭來橫禍。只得託人捎給丈夫一方白絲絹,將萬語千言寄托在上。
楊慎接到妻子託人捎來的白絲絹,心中感慨萬分。可是,打開一看,一個字影兒也沒有,他翻來覆去地看了許久,終於猜出妻子的無限情意。妻子黃娥製作的這則空白謎面,楊慎用一首詩寫出了謎底。
楊慎在《素帕》一詩中寫道:
不寫情詞不寫詩,
一方素帕寄相思,
郎君著意翻復看,
橫也絲來豎也絲。
你能猜出是什麼意思嗎?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請文朋詩友,他總是不請自來。 一天,江西才子黃庭堅專程來到杭州拜望自己的老師。蘇東坡見到了門生,十分高興,邀他同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還帶了梨園弟子和琴師鼓手。遊船離岸, 蘇學士捋須笑 曰:「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來白吃一頓,今天他撈不到半點油水了吧,哈哈!」誰知話音剛落,躲在船倉底下的佛印雙手一推,爬了出來,嬉笑曰:「我這不幫你陪 客來了?」蘇東坡師徒二人面面相覷,不禁笑了起來。三人在畫航中喝了一會兒,開始點戲。 生性詼諧的蘇東坡捋須一笑:「我先來點!」於是取來文房四寶寫了一個「劊」字。黃庭堅接過老師的筆寫了「喬木」二字。佛印放下筷子,又點了一折,但也未直言,只寫了「滿江紅」三字。 你知道三人各點的是什麼戲嗎?
有位胖大嫂,愛聽人的奉承話,誰不誇上她幾句,向她要水喝也難。一天,有位走村串戶的零貨擔商販,打村裡過,天熱口渴,向胖大嫂討碗水。突然想起她是一位愛聽好話的人,於是轉口說到:"大嫂像個十七、十八、二十五,猶如壇中水豆腐,三月的蘿蔔有水色,葉里梅花真看得。"胖大嫂怎知話中音,以為在百般贊她的年輕、貌美,喜得心花怒放。又是泡茶,又是遞煙。"兄弟兄弟"的叫個不停,還給煎了二個荷包蛋。請你想想,商販是怎樣諷刺胖大嫂的?
方老師有個女兒叫小玲,天真活潑,遇事好問個為什麼?方老師對她也注意因勢利導,遇到小玲提問題時,總是不忙於回答,而是啟 發她自己去獨立思考,還經常出謎題給小玲猜。 一天,方老師把一本小說《木木》交給小玲,叫她去還給圖書館,然後再借一本雜誌回來。小玲接過書問:「爸爸,借什麼雜誌?」方老師說:「雜誌名稱就在這本書上面,你自己猜。」小玲這才明白,原來爸爸又出謎語考我了。只見她大眼睛盯著手裡這本書,骨碌碌一轉,噢!知道了。不一會,小玲高高興興地將雜誌帶回家 交給方老師。方老師滿意地點頭微笑。 第二天,小玲剛起床就對方老師說:「爸爸,過幾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我們中隊要搞一個慶祝活動,每個同學都要帶兩樣玩具送給幼兒園的小朋友,您今天替 我買兩件玩具,玩具的名稱就寫在這紙上。」方老師拿起一看,紙上寫的是一個「森」字,馬上笑著說:「你也想考考爸爸是嗎?」晚上,方老師帶回來兩樣玩具, 小玲見了笑得嘴也合不攏。 親愛的讀者,請你想一想,方老師要小玲借的是什麼雜誌?小玲要方老師買的是哪兩樣玩具?
【古代 名人】
唐代詩聖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艱難,50多歲時,攜妻兒全家到了沙頭鎮。
他剛到沙頭鎮時,沒有生活來源,雖有弟弟杜觀及朋友們的接濟,但畢竟是寄人籬下,非長久之計。於是,在眾人的幫助下,他開了個百草堂中藥鋪,以賣葯為業,聊度歲月。
藥鋪開張后,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有的窮人實在無錢付藥費的,還免費贈送。當地百姓對此讚不絕口,都到這兒來買葯。藥鋪門庭若市,生意興攏這樣一來,百草堂就得罪了另外幾家藥鋪的主人。他們買通了當地縣令,想砸杜甫的百草堂藥鋪。
有一天,天陰沉沉的,下起了小雨,百草堂藥鋪里顧客不多。這時,只聽門咣當一響,進來一位書吏。只見他橫眉立目,旁若無人,將手中的藥單往櫃檯上一甩,大聲說:「這是縣令大人急需的葯,趕快照單發葯,若缺一味配不齊,你們休想再在此賣葯!」藥鋪的夥計趕快拿過藥單,一看都愣住了,只見上面開的四味葯是:「行運早,行運遲,正行運,不行運。」
有個老夥計忙賠笑問道:「你老哥是請哪位高明郎中開的藥方,怎麼我們見都沒見過?……」書吏不等他把話說完,開口就罵:「他娘的!你們開的是什麼中藥鋪?快給我把杜老倌叫出來,要是配不齊縣令大人的葯,我就砸掉你們的招牌!」夥計們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訴杜甫。
杜甫一聽就知道這是來故意刁難的,拿過藥單一看,便冷冷一笑,區區雕蟲小技,也來班門弄斧,真是不自量力!隨手取了四味葯,走了出來。見了書吏,仍然以禮相待,拱手問道:「這位大哥請了,不知縣令大人有何見教?」書吏並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們縣令大人要你照單發葯,否則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滾蛋!」「哦,原來是這樣,」杜甫不慌不忙地說:「縣令大人需要的葯,我們藥鋪應有盡有。」說著,杜甫拿出四味葯:
請問是哪四位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