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古時候,洛陽城外龍門山下,有一家與眾不同的旅店:店主人是個年近古稀的老人,此人博學多才,琴棋書畫、詩詞文章,無所不通,又有一手高超的烹飪技術,方圓百十里無人不知。
這家旅店有個很特別的規矩,凡到該店住宿者須先通過一道「謎關」,猜對了就可以免費住宿進餐,臨行時還可得到一筆資助。因此來店要求住宿進餐的絡繹不絕。
一天傍晚,有三位從江浙去長安的書生路過這裡,走進店中要住宿。正在店中擦桌抹凳、收拾碗盞的店小二一見三位書生,忙上前迎接,引至櫃房,唱個喏道:「三位相公欲在小店食宿,需先破一首詩謎;否則請另投它店,此是小店店主立的規矩。」三位書生聽了,便一口應承下來。
店主人在後堂正與妻兒講詩評畫,聽報有人前來住宿,便高興地出來與書生們相見。寒暄畢,店主人道:「我這規矩,立來已有數十年了,為的是資助讀書人求學上進。今日相公們來得晚了,就以小店廚下所缺佐料隱於詩謎之中,請各位猜破。我這詩謎是:『無風細雨淋濕牆,孔明無計問張良,關羽失卻赤兔馬,劉備御駕臨戰場。』」
書生們略加思索,便說出了答案,店主人十分欣賞三人的才思敏捷,忙吩咐店小二打掃客廳,安排歇息之處。並擺下酒宴為書生們接風洗塵。次日起行時,店主又親自贈送了三個書生赴京的一應盤費。
親愛的讀者:你知道這詩謎中所隱的四種佐料是什麼嗎?
【古代】
明朝萬曆末年,皇上昏庸無道,苛捐雜稅很多,老百姓怨聲載道。遇上災年,官府不但不開倉放糧,販濟百姓,卻依舊徵收錢糧,逼得黎民百姓傾家蕩產,走投無路。
一年夏天,河北高邑城北的泥河又發大水,淹了十來個村莊。可是,按當時朝廷的規矩,捐稅一點也不能少交,這可苦了當地的老百姓。當時,趙南星因在朝里得罪了權臣,被罷免在家,鄉親們知道趙南星好替百姓做主,胸中又有稻略,於是紛紛來向他訴苦,讓他想想辦法,趙南星問過受災的情況之後,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對眾百姓說:「各位鄉親父老,放心吧!」於是,他提筆寫了一道奏章,託人捎到朝里,只見上面寫著兩句話:
水從崗頭過,淹了五百村。
漂走一萬家,還望開皇恩。
皇上一看,大吃一驚,心想,好大的水呀!都從崗頭上漫過去了,可見水勢洶猛。那麼淹了五百個村子,漂走了一萬家自然不會假,災情著實嚴重。於是,皇上就下了一道聖旨,免去了高邑縣全年的捐稅錢糧。
誰知沒過多久,朝中有個奸臣向皇上告了一狀,說:「小小高邑縣。總共才有一百來個村莊,哪來的五百個村莊被淹,一萬戶漂走呢?分明是謊報災情,逃避捐稅。這一定是趙南星的鬼點子。」
皇上一聽,勃然大怒,又下了一道聖旨,要把趙南星拿到京里,問他個欺君之罪。鄉親們聞訊后,都替趙南星捏了一把汗,趙南星卻不以為然,滿不在乎地去了京城。
趙南星面見聖上,不慌不忙地說:「皇上,臣所奏句句屬實,並無『欺君之罪』。您可以派人去查!」
皇上知道趙南星這又是在玩弄鬼把戲,便派人去了高邑縣,天下真有這樣的巧事,派出的人回官票報皇上,趙南星所言千真萬確。皇上只好赦他無罪,至於對高邑縣的捐稅,皇上既已下令免除,金口玉言怎可悔改,只好照辦了。
你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嗎?
有個在外地的文盲想給妻子送100元錢回去,但又有事走不開,就托他朋友帶給他妻子100元錢和一封信。結果他朋友不懷好意,半路把信拆開,看見信中只畫了八隻八哥和四隻斑鳩,對錢卻一字未提。於是他就把錢拿走50元,只給他妻子50元。可是當文盲的妻子看見信后,卻說:「我丈夫明明說是帶了100元錢,怎麼只有50元啊。」結果那人狼狽的退還了那50元,你知道他妻子是如何從圖中明白捎來的是100元錢的嗎?
【古代】
明朝時期,廣東海陽有個才子叫吳殿邦,寫得一手好字,遠近聞名。
有個富商花重金求他寫個「福」字中堂,卻被他回絕了。
有人給富商出主意:吳先生愛猜謎,何不設個謎陣讓他上鉤? 果然,吳殿邦一聽說有人懸謎征射,立刻前往。連破數謎后,擂主請他進一書房,說是有個啞謎,需要三個動作破一句八字俗語。吳殿邦不知是計,欣然入屋。只見桌上筆硯邊有一封紅包,東西兩壁各懸條幅一軸,一條上書個「災」字,一條則是空白。這時他才明白上了圈套,可又不甘承認自己猜不出這個啞謎。只得先取紅包入懷,再將「災」字扯碎,然後提筆蘸墨,在空白條幅上大書一個「福」字,離別而去。擂主在一邊看著他完成這取錢、撕紙、寫字的三個動作,連聲叫「好」。
你能猜出這是為什麼嗎?
從前,有兩個素不相識的書生在花園裡遊玩,一個是高個子,一個是矮個子,在一個亭子里相遇。高個子問:「客生貴姓?」矮個子回答:「夏商之時夜間光。」說罷也問高個子道:「客生貴姓?」高個子說:「顛來倒去都是頭。」兩個書生會意,笑著互相施禮,在石凳上坐下后,高個子又問:「客生大名是什麼?」矮個子 說:「小生名叫老牛過板橋。您的大名呢?」高個子說:「小生名叫大河失滔滔。」雙方互通了姓名,開始交談起來,情投意合,成了好朋友。猜猜兩人的姓名。
從前有個員外,生了個獨生子,特地請教先生教兒子苦讀詩書。有一天,員外家中來了幾個遠方的朋友,碰巧員外不會喝酒,就叫兒子的先生去作陪客。酒後飲茶,有一個朋友指著先生問員外「這位是誰?」員外伸出一個小指頭,說:「他嗎?是這個。」先生見員外伸出小指頭,以為在貶低他,起身便走,到書房捲起被子回家去了。散席后,員外知道先生不解自己的意思而走,於是打發傭人叫先生來家一次,說有要事商量。先生便來到員外家。員外說:「我伸出小指頭,是向朋友介紹你的姓名、職業。你當先生怎麼連這個謎都猜不透吖?」於是,員外向先生解釋一番,先生聽了員外之言,又返回到員外家教書。你知道這個先生姓甚名誰,什麼職業嗎?員外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有個吝嗇財主,人稱「鐵公雞」。 這土財主有三個兒子,為了各個能中舉陞官,便專請先生來家教書,但因他刻薄,應聘者連連告退。 有位老學究聽 了,決意要治治「鐵公雞」。他找上財主家門,說:「老朽不才,茶飯隨便。」土財主笑問:「此話當真?」老學究拱手應道:「願立字為據。」說罷,揮笑寫道: 「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 可是,到吃飯時,老學究見桌上擺的是青菜蘿蔔,拍桌拆到:「堂堂縉紳,竟如此不講信用!」 土財主愕然相問:「先生你怎麼出爾反爾?」掏出字據,向相鄰展示。 老學究將字據奪過,用筆點了幾下,然後說:「走,上衙門打官司去!」 縣令看了字據,斥道:「白紙黑字,又蓋了手模,尚要耍賴,先打三十大棍!」說罷將字據扔給土財主。 你知道老學究是怎樣智斗「鐵公雞」的嗎?
朱元璋登基不久,準備封賞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和自己的親戚朋友,可是,他想了想倒是有點為難:功臣有數,革命而沾親帶故的七親六戚卻多如牛毛,要是每個人都封他個官職,不就成了無功受祿、濫竽充數嗎?要是不封親戚朋友為官,人家背後又會說三道四,講朱元璋當了皇帝便六親不認,再說面子上也過意不去。為此,明太祖舉棋不定,悶悶不樂。 軍師劉伯溫深知明太祖的矛盾心情,又不便直言進諫,於是畫了一個身材魁偉的大丈夫,頭上豎著一束束亂得如麻的頭髮,每束頭髮上都項著一項小帽子。畫畢,敬 獻給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細細觀賞,百思不解畫中含意。想了一夜,終於恍然大悟。 次日一早,明太祖召見劉伯溫,笑道:「家卿此畫進諫得好,朕即採納。」從此,朱元璋只封有功之臣,不再封親朋戚友為官了。你知道劉伯溫那幅畫的奧妙所在嗎?
孔夫子周遊列國,一日來到燕國。進城門不多遠,見一少年盤坐在大道當中,不讓馬車通過。少年說:「我叫項橐,聽說孔老先生是聖人,很有學問,特攔路求教。」孔夫子笑著說:「小孩兒,你遇到什麼難題啦?」項橐立起,朝孔子拱拱手,然後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后說:「這頑童真問得古怪。江河湖海,什麼水裡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沒有枝難於開花。」項橐咯咯地笑了,晃著腦袋直喊「不對」,接著道出4物。孔夫子面紅耳赤,慨嘆道:「後生可畏啊,老夫拜你為師!」後人把這個故事編入了啟蒙讀物《三字經》,叫「昔仲尼,師項橐」。
試問,項橐說的是哪4物?
伊朗流傳著機智人物毛拉的故事。毛拉是一個水果商人,有一次,一個學者想考考毛拉的學識,他用拐杖在地上劃了個圓圈,然後用眼睛死死地盯著毛拉。毛拉在圓圈中間畫了一條線,把它分成相等的兩部分。接著,學者又在地上劃了個圓圈。毛拉立即在上面劃分成四等份,並把其中的一份指向學者,另外三份指向自己。最後,學者做了個手背貼地、五指朝上的動作。毛拉則相反,他的動作是五指觸地、手背朝上。學者看后,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有人請學者把問題解釋一下。學者說:「我划圓圈表示地球,毛拉在中間劃了條等分線,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說明他熟知地理;第二次他又把地球分為四等份,並告訴我其中三份是水,一份是陸地,這完全正確;最後我做出手勢,問地球上的生物靠什麼生長,毛拉用手勢回答說靠的是雨水和陽光。他的豐富知識是無與倫比的。」後來,有人請毛拉解釋他回答的啞謎,沒想到幽默的毛拉用他賣水果的「專業知識」解答了這個啞謎,大家都被毛拉逗樂了。你知道毛拉是怎麼解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