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艾瑪,是個文靜內向的小姑娘。但在艾瑪記憶中,小時候的她是個十分活潑愛玩的小姑娘,生活上也沒有遭遇很大的不幸。這讓艾瑪很奇怪為什麼現在她的性格會變得這麼文靜呢?
某天,艾瑪聽她母親說起她小時候的事。
她是個很得大人喜愛的孩子,在大人的印象里,她很乖,從不會大吵大鬧大哭,只會安安靜靜的呆著,或自己玩。
聽到這,艾瑪猛然想到了什麼,一直的不解,似乎也明白了是為什麼。
問題來了,艾瑪到底想到了什麼?她的轉變又是為什麼?
有一個小遊戲,m個人組成一隊參加,裁判在題板上寫一個100以內(包括100)的自然數N,當然是背著選手,不讓他們看見。隊伍派一個選手猜數,每次猜一個數,記為n,若n小於
B:100以上200以下
C:200以上
D:250左右
E:292左右
F:299
G:300
H:X以上。選此項給出X的值
I:294左右
Eric今天翻以前的語文課本,看見一篇古文《兩小兒辯日》。原文翻譯如下:孔子到東方遊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我們知道早上和中午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相等的,但是你如果是孔子,該怎樣向這兩個小孩子解釋呢?
一天,宗濤在等公共汽車,候車的人很多,汽車又偏偏脫班。宗濤不停地向來車方向眺望,一隻手還經常去摸他的書包。書包有他未婚妻小姜送給他的一份珍貴禮物——一台精緻小巧的鬧鐘。他把這份禮物稱之為自己的「良師益友」,所以生怕它丟了。汽車終於來了,站點上顯示出一派緊張忙亂的景象。等他擠上汽車時,門正好關上了。當他找到一個立足之處時,全身已汗涔涔了。這時他又下意識地去摸他的書包,發覺他的「良師益友」已不在包內,他頓時覺察到可能在擠上車時被人竊走了。他焦急萬分,但仍鎮靜地想著如何來找到竊賊。汽車開動了,售票員也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腕上的表,她正為汽車脫班而焦急。宗濤突然靈機一動,對售票員小姐說:「這班車晚點將近15分鐘,可能會造成線路混亂。」售票員顯得更加焦急的樣子,回答說:「不是晚15分鐘,而是誤了近20分鐘時間。」宗濤安慰說:「可能你的手錶快了。我每天去進修,總帶著一隻小鬧鐘放在包里……」他倆因隔著一段距離,所以說話的聲音很響,周圍的乘客都聽見了。也是這段話讓宗濤發現了小偷,而且在群眾的配合下抓住了小偷,找回了失物。宗濤憑著計謀,在3分鐘之內抓到了小偷。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飽餐之後,"格列佛繼續他的小人國遊記的講述,"用手勢表示想喝點什麼。小人國的人們敏捷地用繩索把最大的一桶甜酒提到了我身體的高度,送到我的手邊,撬開了蓋子。我一口氣就給喝光了。他們又給我提送來了另一桶,我又一口氣喝光,和方才一樣。再向他們要時,酒已經沒有了"。
格列佛在另一處敘述中說,"小人國的水桶不比我們縫衣用的大號頂針箍大"。
在各種物件的尺寸都只有我們尺寸1/12的國家裡,他們的大木桶和水桶竟是這樣小的嗎?
關於大人國的書,格列佛有下面一段詳細描述:
"我得到許可在圖書館借書閱讀。可是為了使我能夠閱讀,得先搞起一整套專用設備。木工師傅給我做了一架攜帶型木梯,安放在離牆10英尺的地方,梯級向牆,把打開的書本放在地上,斜倚在牆上。我爬上最高一個梯級,從最上面一行從左至右地讀下去(視書行的長短),讀一行要往返走上8一10步。隨著閱讀的繼續,所讀的行逐漸落到我兩眼之下了,我就下到木梯的第二梯級、第三梯級,等等。讀完一頁后,我又爬到最高梯級,用同樣的方法去讀新的一頁。我是用雙手翻頁的,並不感到困難,因為印書用的紙張不比我們的厚紙板更厚,他們最大開本的書長度不超出18-20英尺。"以上所說都恰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