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答复,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指指桌上放的裁衣服用的剪刀,笑道:“这有何难,下联便是
‘()()()()()()()’。”
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出下联。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一定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出这个下联?”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明朝时候,南京金水河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这儿来观景、钓鱼。
这天,文人胡子祺[qí]带着八岁的解缙来这儿玩。胡子祺知道解缙聪 明伶俐,就让他对对子。胡子祺出了这么一个上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解缙是怎么对的呢?他看着游人里边,有好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妇女,就对了个下句:
()()()()()()(),玉簪花插玉人头。
解缙也是复字对,连着用了四个“玉”字,跟上联的四个“金”字对 得又准又好,意思也不错。真不简单。
一天,朱元璋和一个叫刘三吾[wú]的大臣穿着便衣儿,到城外溜达去 了。他们来到一个村子,见有家小酒店,就一块走了进去。真不走运,店里 的酒菜吃食什么的,全卖光了,光剩下酒了。朱元璋没法儿,只好要来了一壶酒,和刘三吾对着干喝。没有下酒的菜,朱元璋觉得没味儿,可也不好发 脾气,就发了一句牢骚,他说: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赶巧店主人过去念过几年书,在一边听见了,就又送来了一壶酒,随口对了一句:
“()()()()()()(),不分南北。”
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把这个店主人找去了,要给他个官儿当。店主人听了,头磕得就跟鸡啄米似的,他对朱元璋说:“谢谢皇上,可我真不是个当 官的料儿,您还是让我回家卖酒去得了。我感激您一辈子!”朱元璋看他实 在不愿意当官儿,就让他回家了。
相传纪昀(纪晓岚)为人爽朗,且有笑癖,每逢高兴之际,即开怀大笑,难以抑止。有一年纪昀主持春闱,取为头名的叫刘玉树。
发榜后,刘玉树到纪府谒师,行门生之礼。闲谈时纪昀问刘玉树的居处,刘玉树回答说暂住芙蓉庵,纪昀听后略一沉吟,随即大笑不已。刘玉树心里一怔,问道:“恩师,难道学生做错了什么事吗?”纪昀摇手续笑道:“非也,非也。老夫略有所思而已。”言罢,边大笑边转入后堂,笑声连绵不止,许久还没出来。
刘玉树心中纳闷,惟恐何处不慎得罪了恩师。事后辗转向纪府人才打听出原委。原来,当日纪昀听到刘玉树居住芙蓉庵的话后,就想起了半副上联
“潘金莲大闹葡萄架”
无意间续出下联
“刘玉树()()()()()”
一时高兴忍俊不禁,笑癖发作,又不便说出,因而转入后堂。刘玉树本为此事惴惴不安,得闻悉上事,也不禁暗笑不已。方始放下心来。
要说古人有学问,那是真有学问,骂人都离不开学问。他们骂人的时候,甚至让你都觉得“骂”已是次要的了,炫耀知识才是根本。大概是他们学问太大了,憋得难受,非得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才痛快。清末曾当过东北三省总督的赵尔巽御下甚严,有人以他的名字为引子,写了副对联,曰:“尔小生,生来刻薄;巽下断,断绝子孙”。赵尔巽见了,倒没怎么生气,反觉腹内技痒,思索片刻,改了几个字,于是一副“骂联”瞬间成了表扬稿,他是这么改的:“尔小生,生来秉性;巽下断,断不容情”。改完大笑,觉得很得意。
无独有偶,张之洞的铁杆幕僚梁鼎芬也曾因得罪同僚被人涮了一把。人家是这样涮的——上联:“一目当空,开口便成两片”;下联:“念头中断,此身应受八刀”,横批:“梁上君子”,把“梁鼎芬”三个字有机地结合进联内,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骂得确有些恶毒。梁鼎芬也不示弱,他侦知是______在从中捣鬼,于是以牙还牙,挥笔写道:“有心终是恶;无口岂能吞”,横批:“伊内偷人”。也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那么请问,空处应该填的是谁呢?
【书生妙对】
传说乡下有个穷书生,年纪不小了,也没钱娶妻,人们叫这种人是“光棍”。这位书生,非常仗义,好打抱不平。凡有乡亲们受欺侮的,找上门来,他便代写状子到衙门里申诉,常常打赢官司,乡里人都很感激他。可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恨死他了,设计诬告他,书生被拘到官府。升堂审问,县官看他是个书生,且早有耳闻,便问道:“你既是书生,可会作对子?”
书生道:“我作对子不过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县官听他口气,竟未将本官放在眼里,便喝道:“这里有一上联,对上便罢,否则严办,拿你是问。”接着,出了上联: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
书生随口答对:
()()()(),这条()()()()!
说完,掉头大步而出,县官及满堂衙役只好由他走了。
《林大钦巧对求渡》
林大钦,广东潮州东莆区人,明嘉靖十一年状元。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某地任主考官,傍晚时,正要渡过汉水,却又找不着渡船。林大钦正在发愁,忽见芦苇中有一渔翁划着一只小船。林大钦于是上前求渡,并说明他是某地的主考官。渔翁笑着说:“好吧,你既为主考大人,谅属高才。老朽平生有一上对,苦无下对。你若能为我对出下联,我就送你过渡,否则免谈”。林大钦点头答应。渔翁于是指着船尾插舵的小孔念道:
孔子生舟(周)末;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属西周末年。这里的“孔子”又是一语双关。林大钦绞肠苦思,一时不能对上。
正在为难之际,恰好乌云密布,霹雳轰隆,一道闪电自汉水中央飞舞而起。林大钦顿时触动灵感,马上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渔翁听了林大钦的下联,直呼“妙哉”,高高兴兴地渡他过了汉水。
清代有位才子林召棠,是广东吴川县人,他的父亲对他管教很严。一次,有人告诉他父亲,说他在女孩子面前很不规矩,希望家中能多加管教,免得出现很失身份的事。他父亲听了很生气,让人把召棠叫来,想好好训斥一通。召棠进来以后,他父亲又想:事情还没有证实,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进行试探,让儿子来对。这上联是:
奴手是拏,切莫乱拏奴手
林召棠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进行“调查”,正是给自己辩诬的机会,于是,对以下联。
父亲巧拆拏字,林召棠的下联拆了哪个字呢?
苏小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人,许多无法确定真实性的故事都与她有关。这个母女巧联诉衷情的故事就又安在了她的名下。
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子,她在婚姻问题上很有主见。不论是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还是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最终她自作主张嫁给了一个家境不好却十分有才的穷秀才。
女儿出嫁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担心闺女在夫家遭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想起女儿,担心他们住的那两间房子是否会漏雨,就带上丫环,撑上雨伞,冒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的小院,她便听到女儿与丈夫的念书声。苏小妹进屋之前,有心打量了一下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那窗子已经年久失修朽坏了,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茂密的枝叶遮住了大半个窗户。苏小妹走进窗台,室内的读书声就骤然停止了,只见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搀着母亲进了屋。苏小妹坐定后,环顾四周,只见室内摆设虽然简陋却井井有条,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转念一想,“母亲这不是出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于是马上改了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用意,她有意在上联中用了“红花”、“防风”两个中药名,女儿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相对,而且顺带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由此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不少。
片刻后,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的原因。苏小妹说:“倒没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跟你对对子来的。”说完,她又出了一个上联:
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女儿听出母亲是因为放心不下自己才来的,并在上联中串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有些困难,就故意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拖延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想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儿在下联中也用到三个词牌名。苏小妹见女儿虽然生活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就给女儿留下一些钱,放心地离去了。
以下哪句适合填在横线上呢?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在游历五台山时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
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
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徐子建脱口而出:“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听罢,一琢磨:“这么加字……这……”他说不下去了。祝枝山说了句:“你‘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