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儀征十二圩是兩淮食鹽集散地,鹽霸王貴樂、王子安父子對鹽商敲詐勒索,擁有百萬家財,命人題對聯於門,並將他們的名字末字嵌於上下聯之首,以示榮耀。
上聯:樂歲同登,聞名八方四野
下聯:安瀾普慶,榮譽百代千秋
人們向阮元介紹此聯,並請他設法對付,以解其恨。阮元叫來人將上下聯各改動一字,三天後,王家門聯便成為如下聯
上聯:樂歲同登,()()八方四野
下聯:安瀾普慶,()()百代千秋
你知道阮元改動后,變成了哪兩個詞嗎?
宋朝時候,有人在翰林學士院的牆上,寫了這麼一句上聯:
李伯陽生指李木為姓,生而知之;
翰林院裡頭,凈是些有學問的人。可大伙兒看了這個上聯,都皺著眉頭不言語,過了好長時候,也沒人能對出下聯。
一天,詩人楊大年[又叫楊億]來翰林院找一個朋友。他進了院子,一 眼就看見了牆上的題句。楊大年挺感興趣,朋友也不找了,就站在那兒琢磨 下聯。一會兒工夫,楊大年一拍大腿,大叫了一聲:「有了!」他這一喊,把屋裡的人嚇了一跳,都走出來看看出了什麼事。他們看見楊大年正用毛筆 在牆上添下聯吶。他寫的是:
馬文淵死以()()()(),()()()()。
古時有一相國的小姐,才貌雙全,愛才不愛財,決心要嫁給一位才子,於是出了一個對子,只要能對出來,就嫁給那個人。
對子是: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曰:清風明月照古寺
一晃過去了三年,終於有位姓林的英俊書生進京趕考。看到上聯,覺得很有趣,就做出了下聯:()
你們覺得是什麼呢?
提示:(合字對)
選格式最適合的那個
我現在分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為「中國人為什麼叫日本人鬼子」給了答案。題目非常簡單,就是選擇恰當的詞句填充下聯中的空缺。我主要是想讓大家好好欣賞一下這個故事。
甲午海戰之前,清政府派李鴻章出使日本,在談判結束之後,雙方舉行聯合的記者會,日本人這個時候已經是驕傲到了極點,不僅想在武力上讓大清國臣服,而且在文化上也是要讓清政府自愧不如。在記者都到齊之後,日方提了一個風牛馬不相及的問題:「我們日本有一上聯,非常簡單,可是我們都對不出來,所以只能求文化深厚的清國來對了。」這在當時來看真的是新鮮事兒了,記者們也都準備來看一場好戲。日本人亮出白絹上書寫的上聯,上聯是這麼寫的:「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
其實這個上聯就是日本人在向中國示威呢,上聯的意思就是說,日本兵強馬壯,駕馭的是奇異的千里馬,大王就有八個,而且他們有謀略。示之以文德,陳之於武功,日本「單戈獨戰」可踏平中國。
而當全場人都為清國捏一把汗的時候,李鴻章決定自己來回復,先要求日方為自己磨好墨,然後在鋪上白絹,這才開始寫:「倭人委,襲龍衣,()()()(),()()(),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記者看到之後,個個拍手稱奇。
這件事兒很快就在中國傳開,很快人們稱呼日本再也不用什麼倭寇來稱呼了,而是決定用「鬼子」來替代。
橘子、墨雨、青衣和鈺城是好基友,四個人住在一起。平時大家經常互相出些題目「難」一下對方。
某天,鈺城和橘子兩人在家。天黑了,下起雨來,月亮卻依然在那裡。
「鈺城快來!月亮雨你見過嗎?」
兩人站在陽台上看,過了一會兒雨下得沒那麼大了。橘子突然有了主意:
「鈺城,我出個對聯,你能對上嗎?」
「沒問題,你說吧!」
「聽好了,上聯是『三點墨雨隨月落』,你對下聯。」
看起來很好對,實際卻不那麼容易,尤其「墨雨」既指天下雨,又指四人中墨雨的名字。鈺城苦苦思索,卻想不出下聯。
「有人來了好像,你先去開個門再想也不遲。」橘子說道。
鈺城去開門,是青衣回來了,這時雨完全停了。
「我們應該慶幸,咱們這裡還能看見星星。雖然黯淡點,不信,鈺城你看。」
「我知道了!太謝謝你了,青衣——橘子,下聯我想到了,是......」
那麼問題來了,......處應該補充什麼?
傳說蘇東坡有一天到山裡去遊玩。山清水秀,風景美極了。蘇東坡一路看著美景,不知不覺走到了一座古廟前邊,蘇東坡挺高興,就進了廟,打算 歇歇腳。
廟裡管事的老道,看進來的人穿著一身舊衣裳,心想:哪兒來的這麼個 「窮酸」[這是對窮苦讀書人的嘲笑說法]。可又不能不招呼,他就坐在椅 子上,帶搭不理地沖蘇東坡一點頭,說:「坐。」又一扭臉對身邊的小道士 說:「茶。」
可老道跟蘇東坡一搭上話,就吃了一驚:「這人學問不小哇!」馬上站起來,把蘇東坡讓到了客房。一進客房,老道口氣也變了,挺客氣地對蘇東 坡說:「請坐。」然後又叫小道士:「敬茶。」老道再一細打聽,真沒想到, 面前的這位「窮酸」,就是大名鼎鼎的蘇學土!老道嚇了一跳,趕緊起來讓蘇東坡:「請上座!」又喊小道士:「敬香茶!」還一個勁兒地向蘇東坡賠 不是。
老道一想,難得這位大學士來到廟裡,可別錯過機會。他就滿臉堆笑地沖蘇東坡說:「久聞學士的大名,今天您到這兒來,就請給廟裡寫副對子吧, 貼出來,我們臉上也有光彩。」
蘇東坡看老道點頭哈腰的樣子,覺得又可氣又可笑。他頂看不起這號勢
利眼了,一聽老道想要個對子,就「嘿嘿」笑了幾聲,說:「行,行。」蘇東坡拿起筆來,「刷刷刷」一會兒就寫好了一副對子:
坐,請坐,請上坐;(),()(),()()()。
寫完,蘇東坡把筆一扔,走了。老道過來一瞧,臉臊[sào]得紅一陣兒 白一陣兒的,他哪兒還敢在正殿上貼啊!
北宋神宗時候,北方的遼國派來了一個使臣。神宗就派大學士蘇軾[號東坡]去接待他。這位遼國使臣有點學問,他早就聽說蘇東坡是位大名鼎鼎 的文學家。這回見了面,就想考考蘇東坡。
使臣客氣了幾句,就對蘇東坡說:「我有一聯兒,請先生對個下句。我的上聯是——
三光日月星;」
這會兒,遼使把這個難題出給蘇東坡了。
旁邊陪著的幾個宋朝官員,一聽這個上聯,直皺眉頭,都挺替蘇東坡著急,可別對不上來呀:蘇東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說:
「()()()()()。」
在座的宋朝官員一聽,臉上都露出了笑容,一個勁兒地點頭。那位遼國使臣馬上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向蘇東坡一抱拳[古人行禮的姿勢],連聲說: 「佩服,實在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