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橋戲對】
清代文學家李調元在任時,每日上、下衙門,都要經過一座石橋,這座橋,由三塊巨石砌成,故名「磊橋」。
有一天,李調元乘轎回家,路過磊橋,正巧有一個孩童,在橋上玩耍,用三塊小石頭,模仿磊橋的樣子,搭成一座小石橋。由於轎夫走得快,那孩童剛一閃開,轎夫便將小石橋踏倒了。孩童拉住轎夫,嚷著要賠。當孩童得知,轎內是學政大人時,便高聲說道:「我要和李大人對對。若他能對上,就放他過去,對不上,就得還我橋來。」李調元從轎內,探出身來,見孩童天真可愛,便笑著說:「你且出上聯。」孩童手指著石塊說:
踏倒磊橋三塊石;
「這……讓我想想。」李調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對,便對孩童說:「我一時對不上來,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橋上答你。」李調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來。「唉!明早要交答覆,如何是好?」邊想邊在房間踱方步,顯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見狀,便問明原由。李夫人指指桌上放的裁衣服用的剪刀,笑道:「這有何難,下聯便是
『()()()()()()()』。」
李調元一聽,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調元經過磊橋時,對著早已等在橋上的孩童說出下聯。不料,孩童擺手笑道:「這一定不是你對的!你平時不常用剪刀,哪會想出這個下聯?」李調元吃了一驚,沒想到,竟被孩童識破。李調元問孩童:「那麼,你猜是誰對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對的!」李調元高興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明朝時候,南京金水河是人們遊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這兒來觀景、釣魚。
這天,文人鬍子祺[qí]帶著八歲的解縉來這兒玩。鬍子祺知道解縉聰 明伶俐,就讓他對對子。鬍子祺出了這麼一個上聯: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解縉是怎麼對的呢?他看著遊人裡邊,有好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婦女,就對了個下句:
()()()()()()(),玉簪花插玉人頭。
解縉也是復字對,連著用了四個「玉」字,跟上聯的四個「金」字對 得又准又好,意思也不錯。真不簡單。
一天,朱元璋和一個叫劉三吾[wú]的大臣穿著便衣兒,到城外溜達去 了。他們來到一個村子,見有家小酒店,就一塊走了進去。真不走運,店裡 的酒菜吃食什麼的,全賣光了,光剩下酒了。朱元璋沒法兒,只好要來了一壺酒,和劉三吾對著干喝。沒有下酒的菜,朱元璋覺得沒味兒,可也不好發 脾氣,就發了一句牢騷,他說:
「小村店三杯五盞,無有東西;」
趕巧店主人過去念過幾年書,在一邊聽見了,就又送來了一壺酒,隨口對了一句:
「()()()()()()(),不分南北。」
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把這個店主人找去了,要給他個官兒當。店主人聽了,頭磕得就跟雞啄米似的,他對朱元璋說:「謝謝皇上,可我真不是個當 官的料兒,您還是讓我回家賣酒去得了。我感激您一輩子!」朱元璋看他實 在不願意當官兒,就讓他回家了。
相傳紀昀(紀曉嵐)為人爽朗,且有笑癖,每逢高興之際,即開懷大笑,難以抑止。有一年紀昀主持春闈,取為頭名的叫劉玉樹。
發榜后,劉玉樹到紀府謁師,行門生之禮。閑談時紀昀問劉玉樹的居處,劉玉樹回答說暫住芙蓉庵,紀昀聽后略一沉吟,隨即大笑不已。劉玉樹心裡一怔,問道:「恩師,難道學生做錯了什麼事嗎?」紀昀搖手續笑道:「非也,非也。老夫略有所思而已。」言罷,邊大笑邊轉入後堂,笑聲連綿不止,許久還沒出來。
劉玉樹心中納悶,惟恐何處不慎得罪了恩師。事後輾轉向紀府人才打聽出原委。原來,當日紀昀聽到劉玉樹居住芙蓉庵的話后,就想起了半副上聯
「潘金蓮大鬧葡萄架」
無意間續出下聯
「劉玉樹()()()()()」
一時高興忍俊不禁,笑癖發作,又不便說出,因而轉入後堂。劉玉樹本為此事惴惴不安,得聞悉上事,也不禁暗笑不已。方始放下心來。
要說古人有學問,那是真有學問,罵人都離不開學問。他們罵人的時候,甚至讓你都覺得「罵」已是次要的了,炫耀知識才是根本。大概是他們學問太大了,憋得難受,非得通過這種方式發泄出來才痛快。清末曾當過東北三省總督的趙爾巽御下甚嚴,有人以他的名字為引子,寫了副對聯,曰:「爾小生,生來刻薄;巽下斷,斷絕子孫」。趙爾巽見了,倒沒怎麼生氣,反覺腹內技癢,思索片刻,改了幾個字,於是一副「罵聯」瞬間成了表揚稿,他是這麼改的:「爾小生,生來秉性;巽下斷,斷不容情」。改完大笑,覺得很得意。
無獨有偶,張之洞的鐵杆幕僚梁鼎芬也曾因得罪同僚被人涮了一把。人家是這樣涮的——上聯:「一目當空,開口便成兩片」;下聯:「念頭中斷,此身應受八刀」,橫批:「梁上君子」,把「梁鼎芬」三個字有機地結合進聯內,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罵得確有些惡毒。梁鼎芬也不示弱,他偵知是______在從中搗鬼,於是以牙還牙,揮筆寫道:「有心終是惡;無口豈能吞」,橫批:「伊內偷人」。也把他罵了個狗血淋頭。
那麼請問,空處應該填的是誰呢?
【書生妙對】
傳說鄉下有個窮書生,年紀不小了,也沒錢娶妻,人們叫這種人是「光棍」。這位書生,非常仗義,好打抱不平。凡有鄉親們受欺侮的,找上門來,他便代寫狀子到衙門裡申訴,常常打贏官司,鄉里人都很感激他。可那些為非作歹的惡人恨死他了,設計誣告他,書生被拘到官府。升堂審問,縣官看他是個書生,且早有耳聞,便問道:「你既是書生,可會作對子?」
書生道:「我作對子不過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縣官聽他口氣,竟未將本官放在眼裡,便喝道:「這裡有一上聯,對上便罷,否則嚴辦,拿你是問。」接著,出了上聯:
雲鎖高山,哪個尖峰得出?
書生隨口答對:
()()()(),這條()()()()!
說完,掉頭大步而出,縣官及滿堂衙役只好由他走了。
《林大欽巧對求渡》
林大欽,廣東潮州東莆區人,明嘉靖十一年狀元。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某地任主考官,傍晚時,正要渡過漢水,卻又找不著渡船。林大欽正在發愁,忽見蘆葦中有一漁翁划著一隻小船。林大欽於是上前求渡,並說明他是某地的主考官。漁翁笑著說:「好吧,你既為主考大人,諒屬高才。老朽平生有一上對,苦無下對。你若能為我對出下聯,我就送你過渡,否則免談」。林大欽點頭答應。漁翁於是指著船尾插舵的小孔念道:
孔子生舟(周)末;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屬西周末年。這裡的「孔子」又是一語雙關。林大欽絞腸苦思,一時不能對上。
正在為難之際,恰好烏雲密布,霹靂轟隆,一道閃電自漢水中央飛舞而起。林大欽頓時觸動靈感,馬上對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漁翁聽了林大欽的下聯,直呼「妙哉」,高高興興地渡他過了漢水。
清代有位才子林召棠,是廣東吳川縣人,他的父親對他管教很嚴。一次,有人告訴他父親,說他在女孩子面前很不規矩,希望家中能多加管教,免得出現很失身份的事。他父親聽了很生氣,讓人把召棠叫來,想好好訓斥一通。召棠進來以後,他父親又想:事情還沒有證實,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於是,出了一個上聯,進行試探,讓兒子來對。這上聯是:
奴手是拏,切莫亂拏奴手
林召棠猜到有人誣告自己,父親進行「調查」,正是給自己辯誣的機會,於是,對以下聯。
父親巧拆拏字,林召棠的下聯拆了哪個字呢?
蘇小妹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人,許多無法確定真實性的故事都與她有關。這個母女巧聯訴衷情的故事就又安在了她的名下。
傳說蘇小妹的女兒是個很有志氣的女子,她在婚姻問題上很有主見。不論是父親的包辦、母親的「參謀」,還是媒婆的牽線搭撟都沒有起作用,最終她自作主張嫁給了一個家境不好卻十分有才的窮秀才。
女兒出嫁后,蘇小妹很不放心,擔心閨女在夫家遭罪。有一天,風雨交加,蘇小妹想起女兒,擔心他們住的那兩間房子是否會漏雨,就帶上丫環,撐上雨傘,冒著風雨到女兒家去了。一進女兒家的小院,她便聽到女兒與丈夫的念書聲。蘇小妹進屋之前,有心打量了一下兩間頂上半瓦半草的房子,那窗子已經年久失修朽壞了,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擺滿了海棠花,茂密的枝葉遮住了大半個窗戶。蘇小妹走進窗檯,室內的讀書聲就驟然停止了,只見女兒歡笑著衝出屋來,攙著母親進了屋。蘇小妹坐定后,環顧四周,只見室內擺設雖然簡陋卻井井有條,她指著擺滿窗檯的海棠問女兒:
半窗紅花為防風雨?
女兒剛要點頭說「是」,轉念一想,「母親這不是出了半副對聯叫我對嗎?」於是馬上改了口,說:
一陣乳香便知母來。
蘇小妹知道女兒明白了自己的用意,她有意在上聯中用了「紅花」、「防風」兩個中藥名,女兒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兩味中藥相對,而且順帶說明了剛才讀書驟停的原因,由此看來女兒出嫁后才學確是長進了不少。
片刻后,女兒端上茶來,一邊請母親飲用,一邊問母親冒雨而來的原因。蘇小妹說:「倒沒有什麼急事,就是為了跟你對對子來的。」說完,她又出了一個上聯:
高陽台上酷相思,為娘心念天仙子;
女兒聽出母親是因為放心不下自己才來的,並在上聯中串用了「高陽台」、「酷相思」、「天仙子」三個詞牌,對起來有些困難,就故意在母親懷中撒了一會兒嬌,拖延了一段時間后,下聯也想出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兒在下聯中也用到三個詞牌名。蘇小妹見女兒雖然生活清苦,但夫妻相親相愛,志同道合,就給女兒留下一些錢,放心地離去了。
以下哪句適合填在橫線上呢?
傳說有一次祝枝山在遊歷五台山時碰見了一個叫徐子建的師爺。這位師爺自命不凡,傲氣十足,誇口說沒有能難住他的對子。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對子。
祝枝山問:「誰出?誰對?」「當然是你出,我對嘍!」師爺滿不在乎地說。
祝枝山微微一笑,說出上聯: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聽:就這個呀,有什麼難的?張口對出:
()()()()()()()
師爺正催促出個新對子時,祝枝山說:「還沒完,我能加字。」徐子建脫口而出:「這有什麼?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繼續說: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聽罷,一琢磨:「這麼加字……這……」他說不下去了。祝枝山說了句:「你『抬』不動了吧?」哈哈大笑,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