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当了一辈子大官,家里有的是钱,他又性格豪爽,特别好交朋友。这么一来,当时好多文人名士都成了他家的座上客。他的幕僚里边[幕僚是 大官的属员,像参谋、文书一类就是] 有两个顶有学问了,一个就是前边提 到的王琪,另一个叫张亢。
这两位长得可都是其貌不扬,张亢满身肥肉,是个大胖子,王琪老爱叫他“肥牛”。王琪呐?跟张亢正好相反,骨瘦如柴,是个小瘦子,张亢就叫 他“瘦猴”。这俩人很要好,平时还老好开个玩笑。
这一天,晏殊请客。大伙儿喝得正高兴,王琪瞅着张亢,笑嘻嘻地说:
“张亢触墙成八字。”
大伙儿一听,“哄”地笑开了。
张亢脑子来得快极了,听了马上反唇相讥,冲着王琪说:
“王琪()()()()()!”
这是在嘲笑王琪是只猴子。
他俩风趣的舌战,引得满座的人哈哈大笑。
宋朝有个大诗人叫梅尧臣,诗和文章都写得好,在当时挺有名气。他跟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特别要好。
虽说梅尧臣有一肚子学问,可他不太走运,考了好多年,就是考不上进士。直到岁数大了,皇上才给了他一个“进士出身”的名,让他参如编写《新 唐书》的工作。梅尧臣觉着自个儿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办成什么大事,这会 儿只好给朝廷编书。编书特别费功夫,兴许书没编完,自己就先入土了,这辈子恐怕没多大起色了。
这一天,梅尧臣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他叹了口气对妻子刁氏说:“我这会儿干上了编书的差事,真算得上是'猢狲入布袋’了
刁氏虽说也一把年纪了,可平时挺爱跟丈夫开个玩笑。这会儿,她听了丈夫的牢骚[láosāo]话,“扑哧”一声笑了,说:“可不,您整整忙活了一辈子,也没奔[bèn] 出个名堂,真算得上是()()()()() 了。”
梅尧臣听 了,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只好“嘿嘿”地苦笑。
还真是这样。书刚编完,还没送给皇上呐,梅尧臣就死了。同事们都挺替他可惜[给朝廷编完书以后,编书的人差不多都能升官]。
《林大钦巧对求渡》
林大钦,广东潮州东莆区人,明嘉靖十一年状元。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某地任主考官,傍晚时,正要渡过汉水,却又找不着渡船。林大钦正在发愁,忽见芦苇中有一渔翁划着一只小船。林大钦于是上前求渡,并说明他是某地的主考官。渔翁笑着说:“好吧,你既为主考大人,谅属高才。老朽平生有一上对,苦无下对。你若能为我对出下联,我就送你过渡,否则免谈”。林大钦点头答应。渔翁于是指着船尾插舵的小孔念道:
孔子生舟(周)末;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属西周末年。这里的“孔子”又是一语双关。林大钦绞肠苦思,一时不能对上。
正在为难之际,恰好乌云密布,霹雳轰隆,一道闪电自汉水中央飞舞而起。林大钦顿时触动灵感,马上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渔翁听了林大钦的下联,直呼“妙哉”,高高兴兴地渡他过了汉水。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爱写对子,他不但自己写,还让家家户户都写。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他下令让南京城的居民,不管是当官儿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在第二天大年初一,家家门口都得贴上一副对联。
第二天,朱元璋还悄悄化了装,走大街串小巷,挨门挨户地看。写得好的,他就笑着点点头;写得赖的,他就撇撇嘴。有人说,我们国家过年时家 家户户喜欢贴春联,就是朱元璋那会儿兴起来的。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不 过,朱元璋是大力提倡写对联的。他凭着皇帝的身分大力提倡,而且自己还带头写,这对推广、普及对联,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朱元璋亲手写了不少对联,送给大臣们。他送给徐达的一副对联,就挺有名。这副对联写的是: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世无双。
徐达从二十来岁开始,就帮着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当了三军统帅,打过大小胜仗上百次。末了,他 率领大军,攻下了元朝的国都大都,灭掉了元朝。徐达当过征虏大将军、右 丞相、魏国公。朱元璋夸他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在这副对联里,明太祖称赞徐达的功劳最大,从古到今都算上,他数第一!
在《包公案》里有一副对联,这有个故事。
新婚之夜,妻子给丈夫出了一个对联,若丈夫接不下来,就继续去读书。丈夫果然接不出来,就去读书。这时,他遇到一个同窗,同窗问他为什么新婚之夜还要来读书。那个丈夫把事情说了一遍。
同窗便想占那个妻子的便宜,便去丈夫家。屋里没点灯,妻子问他怎么回来了。同窗沉默不语,上床了。妻子也躺下了,其实她也很后悔,她只是想看看丈夫学问多不多。
半夜,同窗悄悄地离去了。
次日,丈夫回来了,对妻子说,他一定好好读书。妻子很惊讶,他知道自己被别人占便宜了,后来自尽而死。
后来,包公来当时的这个地方玩乐,一边作诗。他躺在桐树旁念:“移椅倚桐同玩月。”下半句想不出来,就在桐树旁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他梦见一个女子给他接了下一句,包公疑惑一个女子居然能接出来,女子就让他当地的秀才就知道了。后来包公解决了这个冤案。
那么,那个妻子当初给丈夫出的是什么对联?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有关他的对联故事很多。下面就讲几个。有一次他作战途中,带兵路过一个驿站[yìzhàn,古时候专管 政府信差换马、歇脚、睡觉的地方],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听差,在里面正 忙活呐。朱元璋走过去问他在这儿干什么。小孩说:“我替爸爸在这儿当差呐。”那会儿规定,老百姓都得替朝廷白当差,要白干好些天的活儿,这叫 做“差役”。朱元璋问他:“你能对对子吗?”小孩说:“能”。朱元璋就 说了个上句:
“七岁儿童当马驿;”
小孩马上对了个:
“()()()()()()()。”
要说古人有学问,那是真有学问,骂人都离不开学问。他们骂人的时候,甚至让你都觉得“骂”已是次要的了,炫耀知识才是根本。大概是他们学问太大了,憋得难受,非得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才痛快。清末曾当过东北三省总督的赵尔巽御下甚严,有人以他的名字为引子,写了副对联,曰:“尔小生,生来刻薄;巽下断,断绝子孙”。赵尔巽见了,倒没怎么生气,反觉腹内技痒,思索片刻,改了几个字,于是一副“骂联”瞬间成了表扬稿,他是这么改的:“尔小生,生来秉性;巽下断,断不容情”。改完大笑,觉得很得意。
无独有偶,张之洞的铁杆幕僚梁鼎芬也曾因得罪同僚被人涮了一把。人家是这样涮的——上联:“一目当空,开口便成两片”;下联:“念头中断,此身应受八刀”,横批:“梁上君子”,把“梁鼎芬”三个字有机地结合进联内,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骂得确有些恶毒。梁鼎芬也不示弱,他侦知是______在从中捣鬼,于是以牙还牙,挥笔写道:“有心终是恶;无口岂能吞”,横批:“伊内偷人”。也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那么请问,空处应该填的是谁呢?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音“句”,“猴儿”暗骂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我若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
下联也有个谐音,与上联对得很工,同时也反骂了杨国忠。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刚抬脚就被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弄得十分尴尬。
有一天,李调元来到川东的一座山上,庙中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长老和尚也很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情尽兴。并把他请入方丈室中,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还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的师傅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的荷花。当时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 “画上荷花和尚画” 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调元对画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长老和尚将大号提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说:“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对联之旁,写下一联: “()()()()()()()” 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这个方丈室中了。请问李调元对的下联是什么?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在游历五台山时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
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
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徐子建脱口而出:“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听罢,一琢磨:“这么加字……这……”他说不下去了。祝枝山说了句:“你‘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