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個知府叫馮馴,有一天,他在家裡請客。客人裡邊有個10 來歲的孩子 ,跟他父親一塊兒來赴宴,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機靈。有人說,這孩子頂會對對子了。一個客人聽了,就提出讓這孩子對對子,他指著知府馮馴說:
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
「馮」是由兩點和「馬」組成 ,就是「馮二馬」 ;「馴」由三個豎(「川」字)和「 馬」組成,就是「馴三馬」 ;「馮馴」合到一塊兒,不就成了「 五馬」了嗎 ?古時候,「五馬」又是知府的別稱 ,「馮馴五馬」就是馮馴知府。這個對聯表面上倒很簡單 ,實際上還真不好應對。許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孩子卻對出下聯,在場的賓客無不驚嘆。你知道他是怎麼對的嗎?
從前,有戶官宦人家,非常刁惡。過年時,為了炫耀他家的權勢,就在朱漆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下聯是:「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這事讓一個窮秀才知道了。一天,他趁夜深人靜,拿筆在上聯同樣的三個字上各描了一筆,在下聯里相同的三個詞上各添了三筆。經過這樣一改,原來對聯的意思就完全顛倒了。 次日清晨,這家官老爺一出門,看見改過的對聯,當時就氣得昏倒在台階上。請你想一想,窮秀才必了哪幾個字?怎樣改的?
對聯故事:有位老石匠,每當修完一座橋時,都寫出一條上聯,請過橋人對下聯。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橋,並出了一個上聯,向過橋人求對。這時,一個秀才走過來對石匠說:「你一個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 :「豈敢,豈敢!老漢不過是忙中取樂 。」秀才說 :「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聯吧 !」石匠脫口而出:
開大山砌小石修拱橋鋪平路通南通北
這上聯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對反義詞,秀才聽后,抓耳撓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聯。突然,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來一個扛竹子的篾匠對秀才說 :「你對不上,我來試試 。」說罷,開口念出下聯。圍觀人聽了,讚不絕口。老石匠上前對蔑匠說 :「老哥,還是你行 !」你知道篾匠的下聯是什麼嗎?
對聯故事:有個姓解的人 ,中了鄉試第一名,成了「解元 」。這天,他從外面回家,連聲叫渴。侍女趕忙提壺沏茶。正好有一位朋友在坐,隨口說了一句:
一杯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解元一聽,放下茶杯,連說「妙句!妙句 !」一個「解」字,根據字音不同,竟連用四個。前兩個是動詞,讀ji ě;后兩個都是組在名詞之內,讀xiè。解元把此句寫在紙上,到處征對,沒有一個人能對上。後來,有個樂師來到城裡,巧的是他姓樂,連起來被稱為「樂樂師 。一天,樂師在外面生了點氣,回家來悶悶不樂,妻子卻在一旁彈琴。樂師責備她說 :「我心裡不痛快,你還有心思彈琴?」妻子笑著說了句話,竟然是正好能對上城裡傳說的那副「絕對」。你知道她說的什麼嗎?
對聯故事:有一天,老師教完課領著周漁璜在學校外面閑逛,一邊走一邊聊。忽然,老師的詩興大發,他要和漁璜對對子。這時,正好學校外面有一個農民家的母雞下蛋,「谷多谷多」地叫個不停。老師便以此為題出了一句「像聲」對,即以母雞的叫聲入聯。出的聯是:
母雞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個。
老師要求周漁璜也以「像聲」對應,道出下聯。周漁璜不慌不忙地看看四周圍,他忽然聽到路旁的樹上,幾隻小鳥在歡快地叫著 ,叫的聲音特別好聽。周漁璜高興極了,馬上有了下聯的聯句。他老師點著頭,一陣欣喜,連聲誇讚他答得好。你知道他是怎麼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