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把粉末撒在面板上。
當面板以一定頻率振動時,粉末會移動成圖案。
那麼,為什麼粉末會聚集在某些地方呢?
【心理學】
實驗者給128名孩子布置了包括讀書、做題、看圖說話等各種作業,實驗者讓孩子們陸續完成作業,在孩子們完成了其中一部分的時候叫停。過了幾個小時之後,實驗者讓孩子們回憶所完成的作業細節,請問有多少人能夠清晰記得尚未完成的作業?
(叫停的時候沒有孩子未做或者全部完成作業)
【心理學】
心理學家達頓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找來了一批年輕男性作為被試,然後實驗者把被試隨機分成兩批,所有的被試都需要在實驗中走過一座橋。其中一批男性所走的橋是安全的,沒有危險性,不會讓他們產生恐懼的情緒。另一批男性所走的橋充滿了危險,會使他們出現恐懼的情緒。 在橋的盡頭會有一位美女在等待著他們,美女會讓他們填一份調查表,填完后,被試會得到女大學生的聯繫電話。女大學生告訴被試,如果想了解更多情況可以打電話聯繫她。當然這只是借口而已,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給被試製造接觸美麗異性的機會。
最後,走危險橋與走安全橋的男生,哪一組給美女打電話的人更多?
【社會學】
研究者隨機挑選了一些旅客並分成兩組,實驗組是讓他們夾帶違禁品經過海關,如果能走私成功將獲得4000美元的獎金;另一組是對照組,沒有給出特別指示。
在海關的出口處,包括緝毒專家、海關緝私人員等在內的觀察者秘密記錄每個旅客的非言語溝通行為(如外表、姿勢、放鬆狀態、是否逃避海關人員的注視等情況)。
請問專家們能分辨出誰是走私者、誰是對照組嗎?
【心理學】
研究者讓助手用兩種不同的態度對待前來參與實驗的男性志願者,一種是激怒他們,另一種則是採取中性的態度對待志願者。然後再讓其中一半的志願者從事大運動量的鍛煉,而另一半被試不用鍛煉。稍加休息后,研究者給被試提供了一個電擊助手的機會。
請問哪一類志願者會用更高的電壓電擊助手?
【社會學】
研究者讓男性被試看一篇名為「電視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及影響力」的論文,並告知該論文由一名女性大學生所寫(附有照片),被試要做的就是評定論文的質量(打分)。
論文所附的照片中有些很吸引人,有些不吸引人;論文質量也是有些好(清晰、文法準確、結構嚴謹),有些很糟糕(思路不清、語言僵硬)。
請問相較而言,以下哪個組的文章得分更低?
【社會學】
【改變態度之二】
在一項社會實驗中,研究者要求大學生志願者寫一篇文章,支持禁止有反社會傾向的人在校園發表言論。實際上正在州議會討論的這項法案糟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研究者將志願者分成了2組,兩組的報酬分別為0.5美元和2.5美元。研究者沒有提到被試有拒絕的權利,只是讓他們寫這樣一篇文章。
請問哪一組志願者對法案的態度會產生較大改變(從反對變成支持)?
【社會學】
研究者給女性受試者呈現了一段宣傳預防皮膚癌的廣告信息。
第一組受試者接到的是以獲利方式表達的信息,強調關心皮膚癌可能帶來的好處,例如強調發現的早,這些癌症大多都能夠治癒。
第二組受試者則接到以損失方式表達的信息,強調不關心皮膚癌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後果,比如除非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否則這些癌症大多無法治癒。
請問哪一組的宣傳方式會讓受試者更願意採取措施預防皮膚癌?
【心理學】
心理學家讓兩組被試處理兩個假想的事件,這兩個事件均描述一個小的民主國家遭到霸權主義的領國的威脅。不同的是——
在①組中提到類似慕尼黑事件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象徵(丘吉爾、有蓋卡車);
②組則提及與越戰有關的事物(當時的國務卿魯斯克、直升機、小艇),其他條件都一樣。
請問,哪一組被試會比較支持小國對抗領國的行動?
【心理學】
【幫助卡羅之一】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告訴志願者一個名叫卡羅的大學生在車禍中雙腿骨折,這使得她的功課拉下了很多,然後再讓被試聽一盒與卡羅談話的錄音帶,問每個被試是否願意幫助卡羅。
志願者被研究者分成了兩組:
一組志願者被告知需想像卡羅對受傷的感受以及這次意外對她的生活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二組的志願者則被告知盡量採取客觀的觀點去聽談話的內容,不用關心感受。
請問一組會有多少人願意幫助卡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