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戊5人各借了一本小說,約定讀完后相互交換。這5本書的厚度和他們的閱讀速度都差不多,因此5人總是同時換書。經數次交換后,5人每人都讀完了這5本書。現已知:
(1)甲最後讀的書是乙讀的第二本書。
(2)丙最後讀的書是乙讀的第四本書。
(3)丙讀的第二本書甲在一開始就讀了。
(4)丁最後讀的書是丙讀的第三本書。
(5)乙讀的第四本書是戊讀的第三本書。
(6)丁第三次讀的書是丙一開始讀的那一本。
根據以上情況,你能說出丁第二次讀的書是誰最先讀的嗎?
甲被指控犯罪,乙是此項起訴的主要證人。關於這個案件,有如下斷定:
(1)基於乙提供的有關證詞,就可以宣判甲有罪。
(2)乙的證詞說明他自己實際上也參與了甲的犯罪活動。
(3)甲被指控的犯罪活動只可能由一個人獨立完成。如果以上斷定都是真的,則以下哪項最可能是審判的結果?
George J. Summers
博物館的警衛
阿特,鮑勃,凱博,艾達是博物館中的四位警衛。
1阿特,鮑勃,凱博三人每個人每周分別值班四天。
2每天值班的警衛分別為兩名。
3沒有任何一名警衛連著值班三天。
4下面是每周值班表的一部分。
誰是從不與艾達一起值班的人?
賭徒大媽的必勝策略
大媽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賭博,賠率1:1,大媽的勝率恆定為P(不為0)。資本無限的大媽發現了一個真理,只要她第一次下注1元錢,每輸一次就加倍賭注,一直到贏為止。這樣大媽就穩賺不虧了!
大媽真能如願么?
某國首都的一家珠寶店,被盜賊竊走一塊價值5000美元的鑽石。經過幾個月的偵破,查明作案的肯定是A、B、C、D這四個人當中的某一個。於是,這四個人被作為重大嫌疑對象而拘捕入獄,接受審訊。四個人的供詞中有一些互相矛盾的內容:
A:不是我作案的。 B:D就是罪犯。 C:B是盜竊這塊鑽石的罪犯。 D:B有意誣陷我。
因為幾個人供述的內容互相矛盾,誰是真正的罪犯還無法確認。 現在,我們假定四個人當中只有一個說了真話。那麼請問: 罪犯是誰?
甲、乙、丙三個記者到某市縣去調研,一個去了富縣,一個去了窮縣,一個去了不富不窮的縣。但究竟誰到了哪個縣,有人開始不清楚,於是有人做了如下猜測:
一人說:甲上了富縣,乙上了窮縣。
另一個說:甲上了窮縣,丙上了富縣。
還有一個說:甲上了不富不窮的縣,乙上了富縣。
後來證實,三人的猜測都是只對了一半。請問,甲、乙、丙各進了哪個縣?
在公元3016年,某位國王被罷黜了。現有五位伯爵(A、B、C、D、E)爭論由其中哪一位來接任王位,且由哪一位另外的人擔任財務大臣。
只有當D或E接任財務大臣時A才會同意;
只有當C接任財務大臣時B才會同意;
只有當D接任國王或財務大臣時C才會同意;
只有當A接任國王或財務大臣時D才會同意;
只有當A不接任國王時E才會同意。
已知不可能使得這五位伯爵都同意,因此他們最後達成協議,他們指定的國王與財務大臣必須徵得其他三人的同意。請問誰可接任國王?
警長卡爾帶人要去A市抓捕逃犯。他們開車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發現第一條路旁的木牌上寫道:「此路通向A市。」中間一條路旁的木牌寫道:「此路不通向A市。」第三條路旁邊的木牌上寫道:「另外的兩塊木牌,有一塊上面寫的是真話,另一塊上面寫的是假話。我保證,上述的話絕對不會錯。每一個想去A市的人一定要注意,必須動動腦筋才能找到正確的路。」看字跡,警察們認為這一定是附近的孩子們搞的鬼,卡爾自語道:「根據這三句話就可以判斷出哪條是通向A市的?嗯,我知道該走哪條路了。」
假如第三塊木牌上的話確實可信,請推理,第幾條路通往A市?